第A08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在“头等舱”里“快充”氧气
4.5千克“巨大儿”顺利降生
闭环式守护“心”健康
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8 月 2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情绪低落、食欲差、发脾气……
如何应对“开学综合征”?

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为来电者解答疑惑。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朱嘉茵

    “什么?暑假就要结束了!”这可能是最近很多同学看到日历时的真实反映。开学在即,本该充满期待的学习之旅,却让一些孩子感到焦虑,他们被“开学综合征”悄悄笼罩:食欲差、失眠、发脾气、反复说“不想上学”……家长们别担心,这是常见心理反应!收下这份应对指南,做好身心准备,实现从假期到校园的无缝衔接。

    识别焦虑信号

    如果孩子临近开学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焦虑在影响他们的身体,出现了应激情况,并不是故意不配合地发脾气。

    情绪波动大:易怒、哭泣、莫名烦躁或低落,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

    身体“报警”:频繁头痛、肚子痛、恶心、没胃口或暴食,入睡困难、早醒、做噩梦。

    行为变“幼稚”:突然变得很黏人,像小宝宝;反复要求买新文具;拖延作业或整理书包。

    言语担忧:“我肚子疼,能不能不上学?”“新老师会不会很凶?”“同学会不会不理我?”

    逃避行为:拒绝讨论开学或相关话题,不愿路过学校,甚至开始装病。

    家长们可能会疑惑,是什么让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开始学习生活呢?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提醒,家长可以和孩子稍做沟通,看看是否存在以下原因:学业压力大、社交焦虑、环境变化大等。

    家长可提前一周帮助孩子适应开学的节奏。值得提醒的是,要避开沟通雷区,破坏亲子关系的这些话,请不要再说:“有什么好怕的,别人都能上,你怎么不行!”“再磨蹭就迟到了,小心一会儿老师罚你!”“你就是懒,一直担心有什么用,赶紧学你的习去!”“我给你买新书包(新玩具),你给我好好上学去。”

    学会科学沟通

    正确的沟通应该怎么做?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建议,通过以下措施科学升温亲子关系:

    共情:“妈妈知道,你快开学了心里有点紧张是不是?这是很正常的。”先肯定接纳孩子的情绪比处理问题更有用。

    具体化担忧:“你担心的是作业太多,还是怕见新老师呢?”帮助孩子厘清焦虑源,让孩子多说,家长倾听即可。

    引导积极方面:“想想上学期你交到的好朋友?这学期可能又会有新朋友!”“你上次说很想上的科学课,这学期终于开课啦!”唤醒孩子在学校的愉快体验,增加期待。

    聚焦解决方案:“担心早起不了?我们今晚一起调闹钟试试看?”“怕忘带东西?我们做个开学物品清单贴在门上吧!”把焦虑转化为可操作的计划,先从小事情做起,逐步适应开学。

    重建规律节奏:逐步调整作息和饮食,增加安静的亲子活动(如阅读、拼图),减少高强度娱乐,让身心平稳“着陆”面对挑战。

    挑战灾难化的思维:“如果真有一两次作业没完成,最坏会怎样?我们有办法补救吗?”用理性假设的对话引导孩子,即使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也没那么糟糕,减轻过度担忧。

    以身作则稳心态:家长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度担忧或催促和焦虑。你的温柔、强大、从容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及时专业干预

    当孩子感觉到对新学期不适应时,可及时与孩子进行交流,给予适当引导。休息时,还可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文娱活动,适当做点他们感兴趣的事,找回孩子的自我掌握感。

    心理暗示是调整心态的法宝,可协同孩子经常给予自己积极心理暗示,比如,“回到学校我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啦!”“我又可以上我最爱的某门课啦!”“我又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啦!”用积极的词语和动作暗示,放松心情。

    大部分开学焦虑会在1—2周内缓解,家长们可以耐心陪伴。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心理热线):强烈的躯体不适(如持续呕吐、剧烈腹痛)且医院检查无生理原因。情绪崩溃、长时间哭泣、拒绝上学超过数日。出现自伤自杀的言语、行为或极度恐惧。睡眠、饮食问题严重且持续超过两周!

    开学是挑战,更是成长的契机。理解孩子的焦虑,用耐心和智慧为他们铺设平稳的过渡之路。若遇到情绪困扰,感到压力过大,可以拨打江门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750—3125678或0750—12356)寻求专业帮助。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