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塘口镇宅群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心愿邮局”前,有村民投下一张“心愿卡”——家住高咀村的老人想换一根轻便的拐杖。村干部方荫业当天走访时记下了这一心愿,并联系党员对接认领。记者昨日获悉,老人已收到心心念念的新拐杖。
据了解,自2023年8月“心愿邮局”开办以来,这样的暖心事时常发生。截至目前,“心愿邮局”已收到60多张“心愿卡”,从棉衣、棉被到村道治理,村民的心愿基本上得以兑现,“心愿邮局”也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圆梦驿站”。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A
党支部搭起
圆梦平台
“之前我们入户走访时,看到有长者盖着又重又硬的旧棉被,冬天冷得睡不着,想换新棉被又舍不得花钱,也不好意思跟我们提。”宅群村党支部书记方晓莹说起开办“心愿邮局”的初衷时表示,村干部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不少村民有实际需求,却总因“碍于面子”“怕添麻烦”等顾虑,把话咽回了肚子里。
为了让村民这些“说不出口”的心愿得以实现,宅群村党支部决定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心愿邮局”——村民可以直接到前台领取“心愿卡”,写下想要的生活用品或对村里的建议,投入邮箱;村干部走访时也会主动收集心愿,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实现心愿。
“就是想搭个平台,让村民不用不好意思,有困难、有想法都可以说出来。”方晓莹说。
B
党员当起“专职邮递员”
“心愿邮局”能够持续运转,离不开村里“道德银行”积分管理机制的助力。宅群村把党员认领“微心愿”的服务行为纳入积分加分项,认领的“微心愿”越多、服务效果越好,积分就越高,以此激发党员主动服务的热情;党支部会从服务件数、群众反馈、实际成效等方面,对党员志愿服务进行量化评分,让服务质量有保障。“内外一起使劲,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方晓莹说。
作为“心愿邮局”的一名“专职邮递员”,方荫业从“心愿邮局”开办起就没闲着:和大家一起入户收集“微心愿”,整理村民投递的“心愿卡”,联系其他党员、社会爱心人士对接认领心愿。近日,高咀村的老人圆了换拐杖的心愿,正是方荫业将新拐杖送到老人手上。“只要能帮助村民实现心愿,跑多少趟都值得。”他说。
C 村民成为乡村治理“参与者”
“本来还怀疑是不是真能实现心愿,没想到一周不到,棉衣就送上门了!”村民方沾泉至今仍记得心愿实现时的感动。他在村里举办的“微心愿”征集活动上得知“心愿邮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心愿卡”上写下“想要一件棉衣”,没想到“专职邮递员”很快就带着崭新的棉衣敲开他的家门。“拿到棉衣的时候,心里热乎乎的,感觉自己被村干部惦记着,我对村干部的服务非常满意!”方沾泉说。
“心愿邮局”的心愿,不只有个人需求,还有不少关乎全村的“微建议”。有村民在“心愿卡”上写道:“村道上堆着施工垃圾,家里老人小孩出门总怕摔跤,希望能清理一下。”“专职邮递员”看到后,立刻联系相关单位,当天就组织人员把垃圾清走,还村民整洁安全的村道。
如今,越来越多村民主动往“心愿邮局”投递“心愿卡”——有人建议在村口增设休闲座椅,有人提出优化垃圾分类点位置,大家不再只是乡村治理的“受益者”,更成为“参与者”。
“看着村民主动为村里出主意,我们知道‘心愿邮局’没白办。”方晓莹笑着说,小小的“心愿邮局”,不仅圆了村民的梦,更把全村人的心紧紧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