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打卡+革命故事+互动研学”,新会红色旅游这样玩才够味!
在深度体验成为旅游新常态的今天,新会区的红色景点正以全新的面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研学团队。这些地方不再只是历史的静态陈列,而是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场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带你走进新会区的红色热土,通过“打卡”这一现代方式,全方位展现新会红色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解锁革命历史的初心密码,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策划 简家琳 文/图 简家琳 冯瑶君 钟珍玲
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
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时学时新
圭峰山下,玉湖碧波荡漾,在这风景独好的地方,有一座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那就是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也被新会人民亲切地唤作“新会劳动大学”。
现场探访
这里的由来,还要回溯到1958年。那年7月,可亲可敬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新会视察,视察圭峰农场时高度赞扬农场的办学理念,亲自将圭峰农场命名为“新会劳动大学”并题词。为了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这个历史事件,2001年江门市在新会劳动大学旧址内设置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布展20余年来,先后荣获广东省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江门市党史教育基地等称号。
在展览馆前的小广场上,一座制作精美的雕像静静伫立,还原了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的场景,他手持新会葵扇,面露微笑,目光炯炯,那忘我工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会人奋勇拼搏。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充满红色元素的露天讲台,还有时看时新的专题宣传栏。
展览馆主体建筑共有三层,一楼是多媒体播放室和实物展示室;二楼第一、第二展厅记录了1958年周总理视察新会时亲民爱民、廉洁自律的公仆情怀,第三、第四展厅展示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三楼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
展览展示了周恩来总理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与人民亲密无间的高尚品质。在二楼展厅里,记者还遇到了自发向周恩来总理铜像献花的参观者,大家在铜像前静静地缅怀。
如今,市民、游客扫码预约登记即可入内参观。记者查看场馆预约记录,发现团体预约不在少数,一周以内就有超10个团体预约在此开展学习活动。“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可以说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首选地,也是开展红色主题研学的重要点位。”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还了解到,每周四和周五下午三点半,这里设有公益性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课程,广受欢迎。
参观者说
“趁着暑假,专门带孩子参观了纪念周恩来总理视察新会图片展,珍贵的影像记录展示了周总理视察新会的各个瞬间。作为一名党员,我对这里并不陌生,时常会来参加主题党课学习,每一次来,都会向周恩来总理铜像献花,默默重温入党誓词。周恩来总理是可亲可敬的,他的崇高风范激励着我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次为孩子介绍周总理视察新会的历史,感受又不一样了,初心与使命,更要发扬和传承。”参观者李先卓表示。
大鳌镇桃荫别墅
在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汲取力量
桃荫别墅位于大鳌镇南沙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新会独立团建立和发展的摇篮,中共新会区委机关曾在这里办公。
现场探访
这座建于1944年的乡间别墅,由进步士绅陈照薇兴建,取名“桃荫”,寓意“桃李芬芳,荫庇后世”,寄托其兴教为民之理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天,新会地区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在此处冉冉升起。
桃荫别墅面积不大,仅有的四个房间,还原了革命教师宿舍、中共新会区委机关办公室、革命油印室、百顷农民夜校等革命先辈们生活、奋斗的场景。身处其中,油灯、热水壶等旧物件让人萌生出“穿越感”,令这里的故事增添了可观性和真实感。
“百顷老师为革命不计较个人得失,个人收入少了也毫无怨言的行为和精神,受到党组织和当地群众的称赞……”随着讲解员的细致解说,沿着别墅内的展览动线前行,映入眼帘的是38幅历史照片、41幅革命故事连环画——桃荫别墅采用历史照片和故事连环画结合的展览方式,让革命先辈无私奉献的事迹更加生动形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为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廉洁文化,2021年,新会区委、大鳌镇党委共投入300多万元,对桃荫别墅及周边配套进行升级改造,新建两层面积达11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展厅。展厅集中展示中共新会区委在百顷建立革命根据地、组建革命武装、做好统战工作以及粤中纵队新会独立团配合南下大军解放江门、新会的光辉历史,并利用声光电等技术讲述革命先辈廉洁从政的故事,为开展廉政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别墅内还收藏着大批书籍、衣物、刀枪棍棒等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包括百顷革命志士们曾使用的枪械、军号和生活用具等。
而留声机播放革命歌曲是别墅的一大亮点。当参观者走到留声机前,讲解员会介绍革命歌曲《我们的队伍就像一条龙》,播放的歌声让参观者在激昂铿锵的音乐中感受革命先辈的斗争精神和理想信念。
如今,桃荫别墅已成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江门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新会区廉政教育基地、新会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片、实物和文献资料丰富。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前来学习、调研,汲取智慧和力量。
参观者说
“带孩子来这里感受红色文化,讲解非常生动,孩子看得津津有味,不仅了解了历史,还激发了爱国情怀,这样的研学体验很有价值。”前来参观的市民吴女士表示。
罗坑镇林锵云故居
“陋室”走出
广东抗日名将
走进罗坑镇下沙村,村道两旁满是充满活力与热血的革命故事墙绘,画面生动再现了林锵云生平所经历的几个重要历史场景。在下沙村一排排青砖老屋中,有一间仅30余平方米的小屋子,这里就是抗日名将林锵云的故居。
这座水磨青砖老屋曾是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的居住地,如今是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江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场探访
林锵云故居,让人震撼的是其简陋朴素,屋子由青砖砌筑,只有一个单间,陈设着林锵云各时期的历史照片和几件简单的家具。正是这间“陋室”,却走出了一位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抗日名将。
林锵云,曾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员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副政委,在全民族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是广东抗日英雄。他又是一名纯粹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身居高位,生活却仍保持简朴,从不花公家一分钱,家乡故居从未提过要修缮,真可谓是“陋室出名将,德馨恒流芳”。
红色文化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精神纽带。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2014年起,当地在林锵云故居外增设林锵云故居展览室,以保护活化林锵云故居这个红色资源。
据介绍,展览室由原生产队队址改建而成,占地面积200平方米,2014年完成翻新,距离故居约50米,设《林锵云生平事迹图片展》,并陈列珠江纵队战斗路线图、战友题词及农具等展品。近年来,林锵云故居及故居展览室先后被列为江门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新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会区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成为众多机关单位、学校、团体等开展党建团建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精神的好地方、好平台。
故居周边的互动体验丰富多彩。下沙村党总支建立“群众点单、书记派单、党员接单、多元做单”的工作机制,组建红色先锋队,打造“红色服务驿站公园”,推进“红色服务不打烊”。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等,罗坑镇还以林锵云革命事迹为蓝本,党群携手打造红色舞台剧,使红色文化更加生动立体。
如今,林锵云事迹在下沙村代代相传,下沙村“两委”干部和全体村民发扬林锵云对党忠诚、心系群众、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精神,不断开拓进取,携手共建美丽宜居下沙。
参观者说
“没想到一位副省长曾经住在这么简陋的地方,真正体现了革命先辈廉洁奉公的精神。故居周边的墙绘也十分生动感人。”新会创新中学学生小林说道。
司前镇松山炮楼——松山战斗旧址
革命先辈以少胜多
打赢关键战役
暑假的司前镇松山炮楼——松山战斗旧址,红色热潮涌动。学校研学团队、市区基层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一批批参观者纷至沓来,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重温那场振奋人心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感悟不朽的革命精神。
现场探访
踏入司前镇白庙村,记者看到了记录革命历程的根据地浮雕、承载感恩之情的感恩井雕塑、描绘英雄事迹的抗战主题墙绘……每一处景观都是一段鲜活历史的缩影,静静诉说着当年新鹤抗日军民的热血与坚守。
时间回溯至1944年10月,珠江纵队主力大队挺进粤中后,迅速在司前白庙村松山整合新会、鹤山两地的抗日武装力量。昔日松散的队伍,经整编蝶变成凝聚力、战斗力兼具的游击劲旅——新鹤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此正式成立,并发布《告同胞书》,宣告着五邑地区抗日斗争迈入新阶段。此后,队伍趁热打铁,在司前镇设立税站、组建第十区(司前)人民抗日行政委员会,逐步完善组织架构,让打击日伪军的行动愈发主动、活跃,成为当地抗日的中流砥柱。
平静的局面在1944年12月31日被打破。国民党反动派迅速集结1200余人,于1945年元旦凌晨悄然包围松山村,妄图一举消灭这支抗日力量。
天刚蒙蒙亮,松山炮楼后山第一道岗哨的枪声骤然响起,拉开了松山战斗的序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新鹤抗日游击队沉着应战,依托事先占据的有利地形,凭借顽强的意志与灵活的战术,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猛烈进攻。游击队员们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最终打破敌人的包围,从南面成功突围,赢得了这场以少胜多的关键战役。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的故事从未被遗忘。松山炮楼作为新会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早在1979年便被新会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更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坐落于松山自然村、坐西向东的三层建筑,以土黄色混凝土为躯,即便历经岁月侵蚀,仍以昂扬挺拔的姿态守望大地。
为让红色历史更鲜活、革命精神更深入人心,司前镇党委、政府对松山炮楼侧方的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队部旧址——湧翠梁公祠实施保护性抢救修缮。如今,这里已变身“松山战斗”纪念馆,通过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实物展品,系统展示新鹤部队的发展历程与松山战斗的英勇事迹,让参观者得以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2023年,松山炮楼——松山战斗旧址成功入选第六批江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观者说
“从组建敌后抗日武装,到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再到打响惊心动魄的松山战斗,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今年7月,清华大学核研院、致理书院和药学院师生赴松山炮楼——松山战斗旧址开展思政实践活动,学生赵云鹏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这个旧址真实而生动地还原了革命先辈“从无到有”救亡图存的历程,更让他深刻体会到先辈面对绝境时“绝不畏缩、永不放弃”的坚毅品格,“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学习,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以更坚定的信念担当使命。”
大泽镇田金村
革命星火
在乡间燎原
“这个暑假,几乎天天都有访客来‘打卡’,有学校师生、机关干部,还有企业员工,热闹得很。”昨天,大泽镇田金村红色故事讲解员林燕芳向记者介绍道。作为新会区唯一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田金村不仅是江门市“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基层党建示范村,更是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这个暑假,该村已累计接待市民游客超5000人次。
现场探访
踏入田金村,红色印记随处可见:中共新会县委旧址(中共新鹤县工委旧址)静静矗立,周达尚故居(雁桥青年社旧址)诉说着往昔,纪念碑公园庄严肃穆……每一处景点背后,都镌刻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1929年9月,白色恐怖笼罩新会,中共新会县委及下属组织遭严重破坏。危急时刻,田金村地下党员周达尚挺身而出,团结原乡农会的青年积极分子,先后组建雁桥青年社、创办《青年月刊》,带领农民群众与豪绅势力展开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田金村成为新会党组织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周达尚在此组建村党支部并担任书记,通过“读书会”“夜校识字班”“乡自卫队”等形式,凝聚抗日力量,开展救亡宣传与武装斗争,让革命星火在乡间燎原。
1945年1月,抗日战争胜利曙光初现,国民党反动派却对田金一带疯狂扫荡。危急关头,周达尚果断通知外地同志撤离,自己留下掩护:“我是本乡人,理应留下。”在他的保护下,同志们安全转移,他却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周达尚坚贞不屈、痛斥叛徒,最终在押往司前镇途中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缅怀先烈,曾立亭纪念;1978年,新会县革命委员会重建纪念碑,碑座后面下方刻着8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和简介;2014年,大泽镇对纪念碑修缮翻新,扩建成纪念碑公园;2018年,又增建两条文化长廊,通过红色宣传栏与党建展示,让英雄事迹永续传承。
中共新会县委旧址(中共新鹤县工委旧址)为二层青砖结构传统民居,建于20世纪初期,曾是中共新会县委、中共新鹤县工委的办公驻地。历经战火洗礼,墙身至今仍留有清晰的枪弹痕迹。大泽镇对旧址进行翻新布展,将革命历史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墙,让参观者直观感受那段烽火岁月。
周达尚故居(雁桥青年社旧址)既是烈士的生活居所,也是他传播进步思想、组建雁桥青年社的重要场所。经过精心修缮,屋内的一墙一瓦、一桌一椅、一床一柜均保留原貌,生动还原当时的场景。
参观者说
这个暑期,湛江市湛江科技学院蒲公英实践团的16名师生慕名而来,在田金村开展为期3天的红色研学活动,并创作了巨幅墙绘《田金红韵·乡兴画卷》。
“田金村的红色资源丰富且厚重,革命传统和英雄故事让人深受震撼。我们希望通过这幅墙绘,传递田金村革命老区的红色情怀,引发市民、游客的共情,也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一抹亮眼的色彩。”实践团队长龙逸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