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节,当人们还沉浸在新春团圆的氛围里,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明亮。该学院副教授张祥志带领团队逐行核对数据,将一份凝结五年心血的研究成果——“手性α与α-二芳基酮不对称合成技术”投稿至《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这是五邑大学首次以第一通信单位登上Science子刊的论文,不仅填补了国际药物合成领域的技术空白,更彰显了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赤诚初心。
作为广东省青年人才,张祥志自2018年扎根侨乡以来,始终以“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使命担当,在党建阵地打造样板支部,在教学改革前沿探索育人新范式,在药物合成领域攀登科研高峰,用实干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党建为桥
育人有温度 教学有深度
张祥志是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专业核心课程的骨干教师,也是五邑大学药学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他坚持将党建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多样化党建活动强化党员理想信念,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与科研交流,促进经验分享与合作,提升支部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让育人有温度,教学有深度。在他的带领下,该支部获评为江门市2024年“先进基层党组织”,并成功获得第五批广东省“样板支部”立项。
“要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要学会探索未知的方法。”这是张祥志坚守的教学理念。为了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他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系统构建《药物合成反应》等四门课程的“理论+实践+创新”三维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此外,张祥志创新构建的OBE理念的“研讨式课程教学法”,入选五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成为校级一流课程。他撰写的《基于OBE理念的〈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研讨模式教学实践研究》等3篇教改论文,为同类院校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模板。
除了优化教学模式,张祥志还创新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搭建“基础实验—创新项目—科研竞赛”三级平台,首创“导师—研究—本科”联动机制。入职以来,张祥志共指导本科生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省级攀登计划1项,所带团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项。这种“以赛促学、研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使其所在学院本科生升学率提升至26%,创下新高。
科研攻坚
破解药物合成难题
全碳季碳中心能有效改善药物的代谢稳定性和构象,是提升药物特性与功效的重要结构,因其立体空间位阻极大,其不对称催化合成一直是研究的难点。“再难的课题,只要沉下心,一步步走,总能找到突破的口子。”张祥志从入职第一天起,就把这个难题写进了自己的科研清单。
张祥志带领学生团队,历经无数次实验失败,在2022年首次设计出“可见光促进的不对称催化炔烃-羰基复分解/共轭加成多组分反应”,成功实现含有非环手性全碳季碳中心醛、酮类化合物的高效构建。该工作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旗舰期刊上,迅速在国际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领域引发关注。
针对手性α-叔碳酮不对称构建的技术空白,张祥志带领团队再次突破,用时5年研发出“炔烃-羰基复分解/转移氢化多组分反应”,合成出一系列手性α,α-二芳基酮,为该类二芳基酮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23年6月,该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成为五邑大学首篇以第一通信单位发表的Science子刊论文,被《广东省高校科研工作简报》列为亮点成果。
截至2024年,张祥志已带领团队发表论文31篇,其中15篇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在顶级期刊,获授权专利5项,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些成果,正是他以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