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足“侨”资源 讲好“侨”故事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探究
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
将“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课程设计
让语文课“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诵·做·行”阶梯式路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立足“侨”资源 讲好“侨”故事
——通过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作品学习党史

    江门是广东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1869年至1949年,江门籍美术家大规模移民海外,前往欧洲等其他国家的艺术学院进修,拓宽了艺术视野,丰富了知识体系,也让五邑侨乡成为中西交融、视野开阔的文化沃土,孕育出拥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佳作。抗战时期,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们怀揣着救国理想,毅然执起手中画笔,投身其中,并在美术教育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17年,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评选出了21位影响中国美术百年进程的巨匠人物,其中李铁夫、黄新波、司徒乔、罗工柳等4位美术家皆出自五邑地区。

    五邑大学 黄作宏

    调查显示,五邑地区的高校学生对革命历史,尤其是五邑地区的革命历史,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将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的革命绘画作品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融合,通过“以图证史”的方式引领侨乡学子透过绘画作品回顾五邑革命历史,不仅能拓宽普及革命历史的途径,还可以带动侨乡学子与革命先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内心对侨乡文化的热爱和对先辈爱国精神的敬仰。

    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的革命绘画作品有着高超的绘画技法,且具有深远的艺术思想。他们以艺术作品为武器,反映人民群众抗战反压迫的呼声,构建了“历史场景—情感记忆—价值认同”视觉模式,在抗战宣传和记录历史中承担了重要角色。为纪念皖南事变中的殉难烈士,江门台山籍美术家黄新波创作木刻版画《他并没有死去》,运用象征的艺术手法,刻画了即使牺牲倒下但手里的枪依然笔挺的战士形象,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面貌;江门开平籍美术家罗工柳,作品大多是革命历史题材,他的油画《地道战》,通过考察和艺术创作,利用虚实明暗对比打破空间束缚,还原游击战争紧张而又英勇的瞬间;江门开平籍美术家司徒乔创作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运用豪放的笔触和鲜亮的色彩描绘了一对在抗战时期流离失所的苦命父女——夕阳余光中,老父亲抚摸着刚遭鞭打的女儿,女儿用双手牢牢捏住大红汗巾,眼里满是对侵略者的愤恨。作品强化对人物精神状态的描绘,让父亲的悔恨、女儿的悲愤跃然纸上。

    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的革命绘画作品真实重现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时刻,分析作品时,侨乡学子可从作品背景入手,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从美学角度上讲,可研究艺术家所用绘画技法,如虚实对比、明暗处理、光线投射等,以及了解技法对观众情感的影响。

    立足“侨”资源,讲好“侨”故事。为了更好地将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的革命绘画作品巧妙融入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三条路径:一是学党史,让红色记忆深入人心。组建讲师团,进教室、进学生社区,开设“党史学习教育+美育鉴赏”讲座、党史知识竞赛等,使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奋斗历程的曲折与壮阔,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讲故事,让红色传统深入人心。依托江门市美术馆、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李铁夫美术馆等本土资源,带动学生以生动方式介绍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名家作品的创作历程,推出江门“以画读党史”系列精品视频资源,促进美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的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三是办实事,让红色力量激发活力。引导侨乡学子延续侨乡美术家的红色精神,彰显青年担当,以文化赋能乡村,如开展红色研学,为乡村打造“红色侨乡”主题墙绘,把侨乡革命历史、特色文化画到乡间墙上,让历史与艺术交融,也让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

    综上所述,本文以“德育+美育”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为纽带,以美术党史研究的全新视角,解读江门华侨华人美术家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精神内涵,致力于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加大对侨乡特色党史学习教育宣传与传承的工作力度,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