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的核心理念是智力可塑,心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自我认知、各种能力及科学思维的培养,两者关联性极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课程设计,并形成可行性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江海区天鹅湾小学 蒋丙翀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态度
如何让“成长型思维”融入心理课程?教师应构建系列课程,并用好三个策略:一是明晰教学目标,强化学生正确认知;二是提供及时反馈,巩固学生积极评价;三是鼓励挑战与尝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鼓励人们面对挑战,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心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认知素养、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力等。在心理课程中融入“成长型思维”,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鼓励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态度。
教师可以根据以下思路设计系列课程:第一单元以成长型思维基础概念为内容,单元目标聚焦如何让学生清晰理解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第二单元以成长型思维在学习中的应用为内容,单元目标聚焦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在各种情境下运用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第三单元以成长型思维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为内容,单元目标聚焦如何让学生明白成长型思维对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教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挑战;第四单元以引导学生形成培养成长型思维的长期策略为内容,单元目标聚焦如何形成有效策略,激励学生将成长型思维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
及时提供积极反馈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在面对挑战、失败及看待努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肯定其自身努力,及时提供积极反馈,助力学生形成成长型思维。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给学生“贴标签”,多以描述性语言强调其努力与进步,包括“刚刚你声音洪亮并且很有逻辑性”“你的回答很有创意”等。
课程设计上,教师可增加挑战性和开放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能力。例如,在《黑点也美丽》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情景,让学生设法去掉打印在白纸上的黑点。如果学生存在怕弄破纸、不敢尝试、认为无法实现等不同想法,教师应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优点,表扬敢于尝试的学生,强化其榜样作用。
综上所述,在心理课常规化的背景下,“成长型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如果心理老师能将“成长型思维”融入教学,变成学生成长的基调,则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