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指出“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应从“死的知识”教学转为“活的能力”教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告别“死读死记”的枷锁,真正让语文课“活”起来?
蓬江区紫茶丰雅小学 黄汉洪
通过提问让学生“吵起来”
在《草船借箭》教学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如果是在现代的科技发达年代,你会怎样‘借箭’呢?”这个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热烈的分组讨论中,学生们的“奇思”涌现:“无人机空投借箭”“借鉴拼多多‘砍一刀借箭’”……一个个让大家忍俊不禁的战术,让学生在“活化”的情境中加深对诸葛亮的“智”的领悟。这不正是新课标倡导的“通过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进行积累和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表现出来”吗?
同时,新课标在育人要求上强调了“思维能力”。在笔者看来,可以设计出让学生“吵起来”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却触及核心、激发思考的问题。
比如,在《穷人》一课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桑娜没有告诉她的丈夫就毅然把邻居的两个孩子抱回家,这到底是表现其善良勇敢,还是表现其不顾丈夫一家困难?”顿时,教室成了辩论会场。有学生说:“她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再收养两个孩子不是雪上加霜吗?”有学生说:“两个孤苦孩子没人照顾,定会活活饿死。”还有学生认为:“善良也需智慧,她应该先和丈夫商量一下,在家里达成共识。”如此一来,学生们通过思维碰撞、观点交锋,让思路得到延展。
让评价“暖”起来
新课标呼吁“教学评”一体化,同时呼唤“多元评价”。在笔者看来,评价不应是冰冷的标尺,而应是温暖的探照灯,让每个学生燃起自信的火。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实践。
一是“语文银行”。把语文课上的每一次好发言、流利的背诵等,兑换成一个个“智慧红包”;到了学期末,这些“智慧红包”可以兑换成学生们心仪的“免作业券”,让他们得到有形的激励。
二是每周记录“火花时刻”。让学生撰写成长笔记,比如“每周最得意的课堂发言”“同学身上最值得自己欣赏的优点”等。如此一来,学生可以通过笔记认识自己、发现别人的亮点,共同创造温暖阳光的班级。
三是来自家长的“温情夸夸卡”。每个月,笔者会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并制作成一张张小卡片,让父母对孩子表达赞赏,也让家校共育的暖流在卡片间得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