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列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承载传承文化根基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双重神圣使命。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构建“诵·做·行”阶梯式路径,将文化基因深植学生心田。
江海区江门一中附属小学 张林珍
语文教学承载传承文化根基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双重使命。传承文化根基要求教师深度激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神基因。例如,针对《将相和》“负荆请罪”诠释的“以和为贵”“知错能改”处世智慧,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恒久价值及现代启示。塑造健全人格要求促成文化认知向日常行为转化,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学习《悯农》后,学生亲手触摸糙米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抽象的“珍惜粮食”观念便可以转化为内化于心的劳动价值观。
为实现双重使命,本课题构建“诵经典·文化奠基——做体验·认知活化——行实践·价值内化”三阶递进路径,覆盖低中高学段的六个典型课例(低年级《亡羊补牢》《夜宿山寺》;中年级《荷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高年级《将相和》《少年中国说》),形成贯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
在“诵经典·文化奠基”阶段,教师应通过持续分层诵读奠定文化认知基础,融合语言积累与文化熏陶。在“做体验·认知活化”阶段,教师应通过实践性活动,活化学生的认知理解。例如,在《将相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绘制“廉颇负荆”四格漫画,撰写调解日记,将“以和为贵”“勇于认错”的道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情感认同。在“行实践·价值内化”阶段,教师应推动家校协同,促成价值理念转化为行为习惯。例如,《亡羊补牢》教学后设计“今日改正”承诺卡,学生反思过失承诺改正,家长签名见证,建立行为修正机制。
扎根文化沃土,培育时代新苗。“诵·做·行”阶梯式路径通过构建文化传承与人格养成的闭环,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不仅让经典智慧融入生活点滴,而且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阳光雨露,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深远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