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些中老年人常见的“三高”,开始盯上青少年儿童。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区觉璋表示,糖尿病是大家眼中的“老年病”,但近年来,青少年儿童糖尿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肥胖、高糖饮食成为主要诱因。“因肥胖、血糖异常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儿童并不少,最小的才9岁。”区觉璋表示,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胖点是“壮实”,却没意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的“温床”。他建议,要重视青少年代谢健康,避免“小胖墩”变成“小糖人”。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刘森 陈智敏
A
16岁女孩因肥胖入院
16岁的小凡(化名)是今年暑假内分泌科的一名典型患者。身高162厘米的她,体重达80公斤,远超青少年正常标准。更让小凡家长忧心的是,小凡颈部、腋下和大腿内侧的皮肤出现了色素沉着,检查发现是黑棘皮病。
“一开始只是想趁暑假带孩子来咨询减肥,没想到抽血检查后,随机血糖高达1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平均血糖)10.2%,远超糖尿病诊断标准。”小凡妈妈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难掩焦虑。区觉璋解释,正常情况下,随机血糖应低于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6.1%以下,小凡的指标已属于严重超标,最终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症”,并紧急入院治疗。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加上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小凡在住院期间血糖逐渐稳定。
小凡的案例并非个例。区觉璋透露,暑假期间,内分泌门诊每天都会接待类似的青少年患者,“他们大多有长期喝奶茶、吃油炸食品的习惯,体重超标,部分还伴有黑棘皮病,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高危信号”。
区觉璋介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后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近年来,青少年2型糖尿病占比显著上升。黑棘皮病,正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皮肤表现——当身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腺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代偿,长期高胰岛素血症会刺激皮肤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导致颈部、腋下等皱褶部位出现色素沉着和增厚。“简单来说,看到孩子有黑棘皮病,就意味着他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需要立即筛查血糖,排除糖尿病风险。”区觉璋提醒。
B
奶茶等高糖饮料是重要推手
“全球数据显示,15-39岁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率30年间从每10万人117.22例升至183.36例,中国20-35岁人群患病率10年内显著上升。”区觉璋指出,青少年糖尿病高发,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
一是饮食结构改变:外卖快餐盛行高糖高脂饮食(如奶茶、炸鸡)导致糖摄入超标,精加工食品比例增加,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二是运动不足:久坐、体力活动减少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超重(BMI≥24)是首要风险因素。三是作息紊乱:熬夜、睡眠不足干扰人体激素分泌。四是环境与压力:空气污染(如PM2.5)及学业、工作压力通过炎症反应加剧代谢紊乱。
“儿童患者中,2型糖尿病占比上升,与肥胖率逐年升高直接相关。”区觉璋特别提醒。
青少年儿童出现哪些症状时需要警惕糖尿病?“最常见的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比如孩子突然喝水量翻倍、频繁起夜,饭量变大但体重却下降。此外,出现疲劳乏力(因为血糖无法有效供能)、视力模糊(血糖波动导致屈光不正)、皮肤瘙痒(尤其四肢和外阴)、伤口愈合慢(高血糖影响修复功能)等也要警惕。”区觉璋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C
让孩子们远离“小糖人”风险
“并非所有肥胖青少年都会得糖尿病,但高危人群需要重点监测。”区觉璋提醒,符合以下条件者为高危人群,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超重或肥胖,即BMI大于或等于同龄、同性别青少年标准(可通过儿童BMI标准表查询);二是有糖尿病家族史,比如父母或祖父母患有糖尿病;三是合并其他症状,如黑棘皮病、高血压、高血脂;四是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熬夜。
预防青少年糖尿病,关键在于家庭共同参与。区觉璋建议,在饮食管理上,要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的摄入。“首先要彻底戒掉含糖饮料,包括奶茶、可乐、果汁饮料等,用白开水、纯牛奶或无糖豆浆代替;其次要控制甜食和油炸食品,比如蛋糕、薯片、炸鸡等,每周不超过1次;还要调整饮食结构,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蔬菜(每天至少300克)和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虾、瘦肉)的比例,比如早餐可以吃燕麦粥配鸡蛋,午餐和晚餐保证蔬菜占一半、主食占四分之一、蛋白占四分之一。”
运动干预也必不可少。区觉璋建议,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1小时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绳等。家长应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运动,比如饭后散步、周末去爬山,把运动变成家庭活动。此外,还要关注孩子的体重和作息。一旦发现超重,就要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避免发展为肥胖。
区觉璋特别提醒,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不要过度指责体重问题,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健康目标。
“早期干预对青少年糖尿病至关重要,部分2型糖尿病患儿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运动干预和体重管理,血糖可以恢复正常,甚至摆脱药物治疗。”区觉璋表示,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常态,才能真正遏制青少年糖尿病的上升趋势,让孩子们远离“小糖人”风险。
医学指导
区觉璋: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肥胖、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延伸阅读
警惕这些饮料带来的不良影响
区觉璋表示,奶茶等高糖饮料是青少年肥胖和糖尿病的重要推手。临床中,青少年因长期饮用高糖饮料确诊糖尿病的案例屡见不鲜。
一杯500ml全糖奶茶含糖量超50克,相当于14块方糖,远超世卫组织每日25克的建议上限。长期饮用这种奶茶会导致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堆积,引发肥胖;同时,高糖摄入迫使胰腺超负荷分泌胰岛素,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
此外,代糖饮料也并非真的“零热量”。区觉璋表示,代糖虽然被宣传为“零热量”的健康替代品,但长期摄入可能引发肥胖和糖尿病,并对健康产生多重负面影响。由于代糖的甜度远高于普通糖,会刺激大脑误判糖分摄入,触发胰岛素分泌。“长期如此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分解减少、合成增加,进而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区觉璋表示,代糖无法满足大脑对能量的需求,反而增强对甜食的渴望,导致过量进食高热量食物,间接促进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