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新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全链条新能源电池产业
探索“家门口”就业新路径
从英雄模范身上汲取力量
首场创业分享会举行
铭记烽火岁月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双城学习 锤炼本领
在新的舞台再立新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家门口”就业新路径
圭峰会城“富民工坊”织密共富服务网

    近日,会城街道民和社区“富民工坊”内,居民们忙着组装电子配件、折纸、拼装塑料胶花,“簌簌”“嗒嗒”“沙沙”的声响交织成一曲温暖的生活乐章。圭峰会城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打造“富民工坊”灵活就业平台,成效初显。通过整合社区资源、精准对接服务、深化共建共治,作为试点的民和社区、北门社区“富民工坊”可以为“宝妈”、残障人士、退休人员等群体提供“家门口”增收渠道,助力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近年来,圭峰会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纽带作用,联动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1+8+N”组织体系,织密共富服务网。以民和社区为例,社区党总支牵头成立“富民工坊大党委”,吸纳8家共建单位党支部,通过“社区合伙人”机制整合辖区手工作坊、志愿服务队等资源,打造集生产、培训、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2024年12月,民和社区“富民工坊”率先运营。2025年4月,北门社区“富民工坊”接续落地,形成“一街道两示范点”布局,累计提供轻体力岗位超260个。

    针对不同群体就业痛点,“富民工坊”推出“量体裁衣”式服务,让灵活就业更“合身”。针对宝妈群体“带娃难与就业难叠加”的困境,推出“弹性工作制”,允许她们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真正实现“带娃赚钱两不误”。北门社区居民云姐曾是一位全职家庭主妇,因家庭经济压力萌生再就业的想法,但因为要照顾女儿,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次,她带女儿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时,偶然发现“富民工坊”有手工活可承接。在社工“一对一”的指导下,云姐从零开始学习手工技巧,很快就能承接代加工任务。“现在每月能挣800到1500元,时间自由还能照顾孩子,女儿也常帮我一起做手工,感觉生活更充实了!”云姐笑着说。

    据了解,针对残障人士,“富民工坊”会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定制工序。民和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小丽负责简易零件分拣,每月都有稳定收入,她感慨,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从心底感到喜悦。针对退休人员,工坊则组建“银发导师团”,退休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认真的态度,成为年轻学员的“导师”,形成“老包教、新包会”的互助网络,为家庭增加收入的同时,重拾社会价值感。截至目前,民和社区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专业职业培训班3场次,吸引170人次参与,帮助80名宝妈、25名残疾人、65名退休人员实现“技能变现”。

    “富民工坊”不仅提供岗位,更成为社区治理创新载体。民和社区通过工坊信息交流群,动态掌握92名灵活就业人员需求,联动社工站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配套服务。北门社区以工坊为纽带,整合20余名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像云姐这样的工坊学员,如今也化身社区志愿者,在工坊订单高峰期主动协助社工分发材料、指导新人,形成“就业—参与—反哺”的良性循环。

    接下来,圭峰会城“富民工坊”项目将持续深耕社区需求,深化资源整合,积极拓展志愿服务、义诊等领域的“社区合伙人”,推动服务向可持续、精准化、多元化、专业化迈进。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