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史馆的玻璃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封泛黄的信件。这封银信历经岁月侵蚀,信纸发黄,不少字迹漫漶,以至于许多人名只能用“×”代替。
这不仅是一封信,更是一段跨越山海的家国记忆,见证华侨的艰辛奋斗、血浓于水的亲情。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通过这封银信,重温那段烽火岁月中华侨的爱国热忱。
文/图 黄颖欣
银信背后 烽火里的“跨国汇款”
“1941年3月3日,日本侵略者从台山广海、斗山等地登陆,台山第一次沦陷。随后,日军分多路深入村庄,洗劫财物,桂水村也深受其害。”台山市银信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柏达介绍,当时,海外华侨在报纸上看到家乡的惨状,心急如焚,纷纷发起捐款活动,筹集资金寄回桂水村,救济受灾村民。
“这封银信正是当时海外华侨为赈济家乡灾民而筹款所寄。”李柏达说。最令人动容的是,这封银信并非寄给个人,而是寄给桂水“全村人”。信中详细记录了捐款人的名单和金额,以及款项的用途。据了解,当时共筹得2000港元,兑换成国币(法币)后,每家每户分发10元。这笔钱在当时犹如雪中送炭,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当年的华侨是怎么攒下这些钱的。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华侨干的是最苦的活。据相关资料记载,洗衣工每月工资约23美元,到了抗战时期,洗衣工每周工资10美元左右,其中吃、住的基本生活开支要占一半。许多人还背着“出洋债”——那张漂洋过海的船票,得咬牙干上两年才能还清。
面对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华侨们依然毫不犹豫地筹款救济家乡,支持祖国抗战。这封银信不仅承载着海外华侨对家乡的牵挂与支持,更体现了华侨们身在海外、心系故乡的爱国情怀。
银信纽带
“万盛号”里的侨汇文化
随着海外华侨增多,银信数量也不断增加。“早期桂水村没有邮局,村民们要到台城西门圩寄信,路途遥远,十分不便。”李柏达讲述,当时几位余姓村民主动联络中华邮局,申请在桂水村设立邮局代办银信业务。这就是后来的桂水堡邮局,即“万盛号”。
“万盛号”是邮局,也是便民小卖部,方便村民用收到的侨汇购买东西。此外,它还有着“侨汇未到、赊账先行”的信用模式,这给桂水村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也促进了侨乡经济发展。
“万盛号”的存在,见证了华侨与家乡之间紧密的经济与文化纽带。如今,桂水村古色古香的中西合璧建筑,很多是依靠侨汇建起来的。据《台山华侨志》记载,台山童谣“喜鹊喜,贺新年,阿爸金山去赚钱。赚得金银千万两,返来起屋又买田。”正是侨汇文化的生动写照。
这封银信的意义远不止于80多年前的救济,它象征着海外华侨与家乡人民血浓于水的感情,记录了他们支持抗战、建设家乡的无私奉献。如今,静静陈列在桂水村史馆中的这封银信,依然在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跨越山海的守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