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谚语里的白露
走进九月
秋雨·谷香
恩平观水:自然之美与治水华章
木麻黄
《碧波万顷》 创志 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谚语里的白露

    吴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当古老的诗句在唇齿间流转,白露,这个带着诗意与温婉的节气,便在时光的长河里缓缓浮现。而在民间的智慧里,白露被一句句谚语装点得生动鲜活,它们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节气与生活、自然与农耕紧密相连的大门。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这句谚语宛如一阵秋风,精准地描绘出白露时节气温的显著变化。白露一至,夏日的暑气开始慢慢退场,冷空气也将开始频繁南下。白天虽还残留着几分炎热,但只要夜幕降临,秋风就带着丝丝凉意,肆意穿梭。每一阵风过,凉意便增添几分,让人真切感受到“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白露一场霜”。清晨起床,出门时得添上一件薄外套,否则那扑面而来的凉意,会让人忍不住打个寒战。这温度的变化,不仅提醒人们季节的更替,更像是大自然温柔的告诫,让人们做好迎接秋天的准备。

    在农事的世界里,白露有着独特的节奏与密码。“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这些谚语是农民们世代相传的农事指南。白露时分,田野里的高粱红透了脸,沉甸甸的谷穗在风中摇曳,它们在向人们宣告着成熟的喜讯,也催促着农民们抓紧收割。此时的田间地头,满是忙碌的身影,镰刀挥舞,谷粒归仓,那是丰收的交响曲。而对于下一季的播种,也有着“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的讲究。高山地区气温低,播种时间需提前,平川则可稍晚,这细致的安排,饱含着农民对土地的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白露与天气的关系,在谚语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草上露水大,当日准不下”,古人通过对露水的细致观察,来预测天气的变化。清晨,若看到草叶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那大概率是个晴天;若露水格外大,那当天基本不会下雨。还有“干雾露阴,湿雾露晴”,若是早上的雾是干的,那可能是阴天,若是湿雾,那晴天的可能性就很大。这些基于生活经验总结出的谚语,虽没有现代气象科学的精密仪器,却也有着别样的准确性,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在民间,白露节气的到来还伴随着一些有趣的说法。“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仿佛白露是大自然洒下的驱蚊神器,过了白露,蚊子似乎也被这渐凉的天气驯服,不再像夏日那般猖獗,嗡嗡的骚扰声渐渐减少。

    “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白露时节,许多花草树木会在萧瑟秋风中由荣而衰。不过,万物兴衰皆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诗句,勾起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藏了很久的思乡情愫。故园的明月总是最温馨的,它像母亲的呵护,一丝一缕尽心竭力地关照着大地。母亲慈祥的笑容缓缓升起,许多遥远的故事再次漫起,滋润着疲惫的心灵。

    白露,在谚语里,是季节更替的信号,是农事活动的指南,是天气变化的预测,是民间生活的趣味表达。它串联起自然、生活与农耕,让我们看到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我们再次念起这些谚语,就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那份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的细腻洞察,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岁月里继续熠熠生辉。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