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15年“爱心长跑”彰显医者大爱
医护人员全周期护航母婴平安
用热血担当缓解临床用血需求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护人员化身“爱心父母” 3238人次善举关爱困境儿童
15年“爱心长跑”彰显医者大爱

江门市中心医院荣获省妇联颁发的“爱心父母”大联盟金奖。
“爱心父母”上门关爱困境儿童。
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来感谢信。

    这不仅是数字的累积,更是爱心的沉淀。

    自我市“爱心父母”活动开展以来,在江门市妇联的精心组织下,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筹集资金最多、帮扶儿童数量最多的“标杆单位”,2012年曾荣获省妇联颁发的“爱心父母”大联盟金奖。这份长久的坚守和实打实的付出,让无数孩子的生活有了温暖的改变。从2011年至2025年,15载春秋见证善款汇聚成河,129万元善款书写大爱无疆,2302人次受助儿童绽放笑颜,3238人次爱心奉献彰显医者情怀。

    这不仅是善行的记录,更是医魂的升华。

    来自江门市中心医院“爱心父母”的帮扶,总是带着一份独特的“医者温度”。帮扶范围覆盖各县(市、区),真正做到了“哪里有需要,就把爱送到哪里”。医护人员不仅用听诊器倾听心跳,更用爱心聆听需求;不仅用手术刀去除病痛,更用善举治愈心灵;不仅用专业知识救治患者,更用人间大爱温暖社会。

    15年的坚持,一颗颗爱心长成了一片浩瀚的林海——

    从2007年第一声爱的呼唤,到2024年爱心蔚然成林;从几位先行者伸出援手,到全院上下争先参与;从单一经济援助,到资金帮扶、健康关怀、情感陪伴三位一体;从零星个人善举,到科室集体、党支部牵头、家庭参与多元并进——这条爱心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少一顿聚餐,多一个孩子的读书声;少一件新衣,多一个家庭的希望之光。”朴实的倡议激起千层爱浪,2018年500余名职工伸出援手,2021年1000余人踊跃参与,2025年帮扶力量持续壮大——每个数字都在诉说医者情怀,每份爱心都在传递人间温暖。

    15年的坚持,一笔笔善款蜕变为立体化的成长护航——

    2017年1月,一场特殊的“爱心父母”见面会温暖举行。受助孩子们深入了解医院创建初期首任华人女院长张肖白的感人事迹,感悟百年医脉传承的仁心仁术,体会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医者精神。

    长久以来,他们捐出的不仅是善款,更是对未来的投资;提供的不仅是物资,更是对希望的播种;给予的不仅是资助,更是对社会的回馈。除了捐赠善款,医院儿科专家开通绿色通道,心理医生提供专业疏导,健康管理师定制保健方案——既治身体之疾,更疗心灵之困;既解当下之难,更谋长远之计。

    孩子们用稚嫩笔迹写来感谢信,医务人员用专业关怀回馈温暖;孩子们汇报学习进步喜讯,“爱心父母”们给予鼓励和支持。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流动,让帮扶不再是简单的施与受,而是成为生命的温暖相遇,成为爱的循环往复。

    15年的坚持,一次次个人善举汇聚成文化传承的璀璨星河——

    医院干部职工踊跃相助,青年医务人员薪火相传。有职工连续5年携家属走访慰问,也有爱心人士同时资助5名孩童,还有双职工家庭慷慨捐赠隐姓埋名——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传承。代代相传的善举丰富了医德医风内涵,经年累月的奉献温暖医院文化底色。

    他们资助学费,更启迪人生理想;给予物资,更树立道德榜样;解决困难,更照亮未来道路。众多孩子命运由此改变,无数家庭希望由此重燃;而医护人员们在付出中收获心灵丰盈,在奉献中践行医者誓言。

    这绝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这些种子在侨乡大地生根发芽,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汇成爱的森林。

    朝霞余晖更迭,江门“爱心之城”的温暖故事仍在续写,仁济医者大爱的动人篇章仍在传承,这座城市的爱心接力从未停歇。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胡女元 廖欣 陈江彬 陈君)

    江门市妇联宣传发展部(家儿部)部长陈晓红:

    搭建桥梁,让善意与需求温暖相遇

    我们搭建的不仅是一座帮扶的桥梁,更是一条让爱与希望流动的通道。

    2007年6月1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版)正式施行,为儿童保护事业点亮了一盏明灯。就在这一年,市妇联联合市直机关工委发起“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我们想做的不只是简单帮扶,更是用“情”温暖孩子的心,用“爱”填补他们成长的空缺。

    每年“六一”,我们向全社会发出“爱的邀请函”,江门市中心医院从2011年加入,一牵手就是15年。15年来,该院是筹集资金最多、帮扶儿童最多的“标杆单位”,这份长久的坚守让无数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温暖的改变。

    这项活动是一座特殊的“桥梁”:既连接社会善意与困境儿童需求,又让公益从“少数人做”变为“大家一起做”。孩子们与“爱心父母”的书信往来中,字里行间都是信任与依赖,这种情感交流恰恰补上了孩子们最需要的情感空缺。

    江门市中心医院的“爱心父母”带着独特的“医者温度”。除捐钱捐物外,更发挥专业优势:对接儿科专家、协调检查治疗,甚至在见面会上手把手教健康知识。这种“单位牵头+职工参与+妇联搭台”的机制,实现了“1+1+1>3”的合力:妇联“精准导航”,医院调动资源,职工用心参与,让帮扶真正帮到点子上。

    据不完全统计,19年来全市“爱心父母”行动已发动4.57万人次参与,筹集资金5700多万元,帮扶儿童7.83万人次。未来,我们希望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为困难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联合心理机构提供专业支持;推广“爱心妈妈”结对关爱,形成家校社协同网络。

    爱的力量在于传递,善意的价值在于延续。我们期待更多单位像江门市中心医院一样,发挥自身优势,让帮扶更有温度、更可持续。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关爱,每一次善举都让这座城市变得更温暖。

    江门市中心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黄斌豪:

    跨越15年的约定与传承

    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只是一场坚持了15年的温暖约定。

    2011年,我与11岁的儿子进行了一次男人间的对话。我说,“我们做点有意义的事吧!”他似懂非懂,却坚定地点了点头。从那一年起,他的一部分压岁钱,便化为每年定期汇出的助学金,开启了我们的“爱心父母”之旅。

    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资助的第一位孩子,和我儿子年纪差不多,是来自鹤山的男孩小麦。印象最深刻的,还有连续3年来信的女孩小谢。她在信中说:“有了你们的帮助,我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世界。”这些文字,就是最纯粹的力量。每年收到信,我都会发给海外求学的儿子:“看,我们付出的善意有了回响。”他总是很平静,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这份“医者仁心”也流淌到我的工作中。我们核介党支部曾资助一位甲亢女患者及其女儿,她独自带着患有孤独症的女儿艰难度日。我们不仅减轻了她的医疗负担,更成了她家的“常客”。治病与行善,本质都是“救人”。

    有人问我坚持的动力是什么?我说不上来。它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一种家风。最让我欣慰的,是看到了爱心的传承。儿子时常会主动帮助陌生人,海外学成归国后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更重要的是,他亲自照料生病的外婆,用他的方式延续着家的温暖。

    15年来,我们从未统计过帮助了多少孩子。看着眼前这个善良、孝顺、有担当的儿子,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报。这份爱的传承,远比任何数字都更有价值。

    江门市中心医院儿内科护士长欧仲爱:

    用点滴付出改变孩子的命运

    是一个孩子的眼泪,让我在这条爱的路上走了这么久。

    2011年,当我看到“爱心父母”招募通知,没多想就报了名。直到一次朋友跟我说:“你资助的那个孩子就住在我老家隔壁。父亲突然去世,奶奶体弱多病,他差点就辍学了。这笔资助让他重返了校园。”那一刻,我的心被触动了。原来我的点滴付出,真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作为儿内科护士长,我见过太多孩子的眼泪。记得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在“六一”儿童节时许愿说“想要有人陪我玩”。原来,她在国外打工的父母已3年没回过家。看着她躲在病房里哭泣的身影,我明白了“爱心父母”要补上的,正是那份缺失的温暖。

    在医院,我们治疗孩子的身体;在社会,我们治愈孩子的心灵。本质上,都是守护孩子健康成长。有个叫小芝的女孩,从五年级开始接受帮助。她患有癫痫,最初来信字迹歪歪扭扭,字里行间透着不安。但她坚持每年写信,分享学习的进步与烦恼。后来,她考上了幼师专业,照片里的她笑容灿烂,眼里有光。如今,她已成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正在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还有一位小萍的家庭比较特殊,父亲早年因意外去世,奶奶年老体弱,仅靠母亲打工维持一家生计。医院从2017年开始对接帮扶,我伸出援手并持续关注这个家庭的困难。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今年成功考上了大学,成为一名空中乘务专业的新生。

    也有人质疑:“真能帮到人吗?”我总是用那个重返校园的男孩和小芝、小萍的故事来回答。令人欣喜的是,我女儿2015年参加工作,同样成为本院的职工后,也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爱心父母”行列。

    我在想,未来的帮扶是否可以更人性化?比如让受助孩子参与义工活动,通过志愿服务获得资助。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培养回馈社会的意识。

    这不仅仅是一场资助,更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现在,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善意生根发芽,绵延不绝。

    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鑫:

    创新公益形式

    让爱更有力量

    善意的传递需要智慧,爱心的延续需要创新。

    这是爱心之路,也是传承之路。我的父亲也是医院职工,他从活动开始就坚持捐款。2016年我来到本院就职,次年就接过了这份爱心接力棒。如今父亲退休了,我继续代他捐款。这份爱心仍在不断延续。

    最初只是单纯地捐款,直到我们发现可以做得更多。现在,我们更以整个医教研党支部的名义参与帮扶,让这份爱心成为集体的温暖。

    我们每年以主题党日的形式,组织党员们去看望受助孩子。不是以个人名义,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这样既能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又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我们还会在“六一”儿童节或元旦前,带着书籍和学习用品去看望,更多的是鼓励和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

    一直以来,我选择不固定资助某个孩子,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谁最困难就帮助谁。每年收到孩子们手写的感谢信,我都会拿给自己的孩子看。10岁的女儿和6岁的儿子通过这些信件,也学会了用行动乐于助人。他们在学校积极参加义卖等志愿者活动,就是最好的传承。

    未来,我期待继续探索更创新、更立体的帮扶形式。比如组织受助青少年参加医院的夏令营活动,开放实验室让他们接触前沿科技,生动体验“小医生”角色。这对孩子来说特别有意义,不仅能开阔眼界,还可能激发对医学的兴趣。通过发挥医院丰富的科普资源,为这些孩子提供独特的成长体验。让爱不仅停留在经济资助上,更能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明灯。

    这份坚持了8年的爱心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公益不仅是付出,更是一种智慧的传递。当我们用创新的方式播撒爱心,收获的将是整个社会更美好的未来。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