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现在身长、体重已追赶上同龄儿了,神经运动发育符合纠正胎龄,复查头颅MR检查未见异常。”昨日,江门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杜燕获悉这样一则好消息——那个出生时胎龄仅29周、体重980克、重度窒息的超早产儿,经过4个月的生长发育,已展现出健康宝宝的活力。
回忆起那场抢救,张杜燕仍然历历在目——红色的羊水漫过手术视野,产科医生的指尖在宫腔内急促探寻。胎儿右手被牢牢卡在宫颈口,刚一娩出,整个人软塌如棉,全身青紫得像蒙了一层灰,小胸脯没有丝毫起伏,唯有“10次/分钟”的微弱心跳,提示着这个新生命还在挣扎。56天的救治历程,从手术台上的生死时速,到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的精细守护,这场跨越多学科的生命营救,堪称“与死神赛跑”的奇迹。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黎歆
高龄产妇遭遇危急情况
仅29周胎儿命悬一线
这场抢救的起点,要从产妇的特殊情况说起,那是一名49岁的三胎妈妈。当时,怀孕29周的她察觉自己破水后,和家人前往江门市人民医院就诊,却不知危险已悄然降临。
产科护士检查时,一个危急情况浮出水面:脐带脱垂、忽略性横位,胎盘早剥。“脐带一旦脱垂到阴道就极大概率会受到压迫,无法给胎儿供血供氧,胎儿会宫内窒息甚至死亡。”张杜燕介绍,产科医护团队立即启动紧急剖宫产,以最快速度推进手术。可当子宫被打开时,眼前的景象让人揪心:羊水已完全被血染红。产科主刀医生凭经验伸手探寻,迅速将卡在宫颈口的胎儿“捞”了出来。但此时,孩子已没了任何反应。
“全身青紫、无自主呼吸,只有10次/分钟的微弱心跳。”张杜燕团队早已守候在旁,两名助产护士迅速配合,瞬间进入“战斗状态”。气管插管、T组合器正压通气、胸外按压、脐静脉给药,一系列快速且有序的高级复苏操作在手术室内同步展开,监护仪的滴答声与医生的指令声交织,每一秒都关乎生死。
经过紧急抢救,婴儿从轻度窒息的状态,改善到呼吸、反应都正常的良好状态,微弱的生命体征终于有了起色。随后,这个“掌心宝宝”被快速转运至NICU,开启下一段救治征程。
从“保命”到“养壮”
56天的守护攻坚克难
转入NICU后,挑战又开始了。经检查,这个“掌心宝宝”被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由于肺部发育本就极不成熟,加上重度窒息的影响,自主呼吸根本无法支撑生命。此外,还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间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儿科医护团队迅速响应、准确判断,建立“生命通道”,保障营养供给。
“29周的宝宝血管细得像头发丝,建立外周静脉通道是极致挑战。为保障抢救药物与营养液的稳定输注,我们紧急进行脐静脉置管术,建立一条至关重要的生命通道。”张杜燕回忆,这是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的关键一步。
5天后,好消息传来:孩子由有创呼吸机转为无创辅助通气。
最初的日子里,孩子一天只能通过胃管摄入3毫升奶(1毫升/次,8小时一次),其余营养全靠静脉供给。逐步从静脉营养过渡到全肠道喂养,由胃管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同时,护士24小时轮班监护,操作轻柔,通过调暗灯光、降低声音等精细化发育支持护理,竭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港湾”。
张杜燕表示,医生每天都会向家长详尽告知孩子情况,护士会拍摄孩子的视频给家属,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情况,同时也让他们安心。
从980克长到2400克
孩子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经过56天的精心守护,这个曾命悬一线的早产儿,体重从980克增长到2400克,各项指标接近正常,达到了出院标准。出院时,家属握着医护人员的手再三感谢:“能把他救回来,太感谢你们了!”
张杜燕说,医护团队还专门教家长如何喂奶、换尿片、洗澡、预防感染等家庭护理操作及注意要点,确保孩子出院后得到妥善照顾。
目前,孩子已4个多月大。经过科学的喂养和悉心护理,体格出现良好的追赶性生长,神经心理发育符合纠正月龄。“后续仍需长期随访,持续关注他的体格生长、神经心理发育、视力等情况。”该院儿保科主治医师邹杏欢表示。
谈及此次抢救成功的关键,张杜燕总结了三点:一是产科的及时识别与快速反应,脐带脱垂后,越早娩出胎儿,缺氧时间越短,孩子受影响越小,后续救治难度越小;二是儿科、麻醉科、产科多学科协作的无缝衔接,抢救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三是儿科在早产儿救治上的精准诊疗,为孩子赢得生机。
此次重度窒息早产儿的成功救治,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体现了江门市人民医院在早产儿综合救治及多学科协作方面的高水平,为更多脆弱的新生命筑起“守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