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侨都·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台风过境,江门保险全程在线
十载存保安民心
金融基石筑梦行
推动国企债券发行业务发展
“渔二代”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机
切实守护老年群体金融安全
将金融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棠下青年回村“接棒”养锦鲤
“渔二代”让传统养殖焕发新生机

伍健强引入锦鲤等高附加值品种,让传统的水产养殖焕发出新生机。
扫描二维码 看相关视频

    在蓬江区棠下镇横江村的鱼塘边,养殖户伍健强俯身将手探入池中。片刻后,一条红白相间的锦鲤游过来,蹭到了他的掌心。“有些锦鲤见人就躲,这一条有点不一样。”他笑着说。

    这位“80后”是横江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去年,伍健强决定从城市回到乡村,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家里的水产养殖场。他引入锦鲤等高附加值品种,通过“线上+线下”新模式,让传统的水产养殖焕发出新生机。“其实,现在的乡村有很多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发掘和实践。”伍健强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倩婷

    子承父业

    从“门外汉”变成“半个专家”

    横江村倚靠西江,水质优良,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宝地。横江村党委副书记吴义杰介绍,横江村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以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为主,近年来转为多品种高价鱼养殖。目前,全村水产养殖面积3千多亩,养殖户数4百多户,品种以桂花鱼、鲈鱼、鳗鱼为主,销往全国各地。

    伍健强早年在城区从事土方工程,跟着工程队辗转各地,虽能挣到钱,但总觉得“心里不踏实”。“我父亲在村里养了十几年鱼,后来年纪大了,打理鱼塘越来越吃力。”去年,伍健强决定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养殖场,也尝试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致富路。

    “以前村里大多养家鱼,利润低,辛辛苦苦一年也挣不了多少。”伍健强决定转型养高价鱼,引进了不同品种的锦鲤。“锦鲤观赏价值高,每条锦鲤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锦鲤还有吉祥与好运的寓意,十分受市场欢迎,品相好的能卖上万元。”伍健强说。

    可真正踏入这一行,伍健强才发现“养鱼比做工程难多了”。水产养殖靠天吃饭,既需耐心,也得靠经验。“雨水多了,鱼塘里溶氧不足;夏天温度一高,鱼儿又会不进食。”刚入行时,伍健强成了村中老养殖户家里的“常客”,一有空就去请教;晚上还在网上观看养殖技术相关视频,慢慢摸清了不同鱼类的“脾气”,从“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

    如今,伍健强承包的40多亩鱼塘里,除了锦鲤,还引进了桂花鱼、鲈鱼、鳗鱼、白对虾等高价值品种,年收入比过去翻了两番。“在家里养水产,比在外面打工赚得多。”伍健强笑着说,钱包鼓起来了,他和家人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滋润。

    拥抱互联网

    让更多人知道横江村的鱼

    在销路拓展方面,伍健强比老一辈更敢于尝试。除了通过经销商统一收购,将鲜鱼销往全国的餐饮企业和超市,他还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新渠道。“平时在社交平台发出喂鱼、起塘的视频,有人感兴趣就会私信问我。有客人在网上看中了鱼,直接开车来现场带走。”伍健强说。

    当上博主后,伍健强还会在线上分享他的乡村生活。白天,他在养殖场巡塘、喂鱼、检查水质,忙得有条不紊;晚上,就参加村里的龙舟训练,或是在村篮球场打球,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谈及未来,伍健强充满期待:“接下来想把锦鲤的养殖规模再扩大些,也学着自己做直播,让更多人知道横江村的鱼,知道西江边上的好水产。”

    近年来,随着横江村的水产名片逐渐打响,不少食客专门到村里吃鱼鲜,不仅带旺了当地文旅消费,也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像伍健强这样的年轻人,带着新想法、新活力回到乡村,与奔流的西江一起,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