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刘淑君
通讯员 戴妙甜
“盼了近30年,不动产权证终于拿到手了!”在雅景花园不动产权证发放现场,业主们手捧红色的证书,脸上洋溢着喜悦。近日,雅景花园2号、8号楼的22户业主成功领证,这是白沙街道以“一楼一策”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工作的又一阶段性成果。
自2023年以来,白沙街道以“为民办实事”为核心,锚定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证”的诉求,以钉钉子精神啃下问题楼盘“硬骨头”,目前已陆续化解7个问题楼盘的相关问题,惠及500余户家庭,让多年悬而未决的不动产登记难题陆续画上圆满句号,用实际行动诠释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靶向治疗”攻坚难题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因年代久远、情况复杂,成为民生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之一。要破解“登记难”,必须先找到关键突破口。2023年,白沙街道将东观里1—5号列为首个攻坚目标,该楼盘的历史遗留矛盾突出,涉及213户业主的切身利益,是辖区“登记难”问题的典型代表,相关问题的化解成效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推进信心。
据悉,东观里问题楼盘于1994年立项建设,由于开发建设单位涉及债权债务纠纷、资产包转让事宜以及土地查封和抵押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该楼盘一直未能办理不动产首次确权登记工作。为攻克这一难题,白沙街道抽调党员干部和社区网格员50余人组成工作专班,分片包干推进工作。同时,在区政协牵头组织下,工作专班积极对接江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税务局、中国工商银行江门分行等单位,合作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2024年,该楼盘首批业主成功领到了期盼已久的不动产权证。
东观里1—5号登记难题的成功化解,不仅让业主们吃下“定心丸”,更让街道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白沙街道乘势而上,迅速启动辖区问题楼盘全面摸排,形成“一楼盘一档案”的基础台账,为后续精准处置铺平道路。
白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面摸排基础上,街道针对不同楼盘的“症结”,通过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深入研判、分类施策,以“一楼一策”形式全力推动不动产登记办理工作。
今年以来,捷报频传。1995年建成的胜利路151号、153号,除12户因疑似“一屋多卖”暂无法办证、35户业主无法联系外,其余的100户业主已成功拿到不动产权证;1997年建成的雅景花园2号、8号,30户业主中有22户已办证,其余8户已收到办证通知;1997年建成的东华综合楼,49户业主中已有16户完成资料收集与核对;2001年建成的范罗岗花园18幢,除5户因疑似“一屋多卖”需通过法律明确产权外,9户业主已办证,3户已通知业主办证;1996年建成的江会路67号之一及2001年建成的紫沙路111—113号,66户业主资料收集与核对已基本完成……一组组数据背后,是白沙街道“靶向治疗”的攻坚成效。
三级联动推进工作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往往牵扯到开发主体、规划验收、税费缴纳、司法纠纷等多重环节,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仅靠“单打独斗”远远不够。为此,白沙街道与市、区形成三级联动,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攻坚机制,开展“登记难”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将分散的部门力量拧成“一股绳”,一体化推进办证工作,让“多头跑”变成“协同办”。
在三级联动中,白沙街道主动担当“桥梁纽带”。一方面,积极参与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的问题楼盘化解处置工作会议,及时反馈实际问题,推动政策向民生需求倾斜;另一方面,多次主动对接江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协调解决跨部门难题,比如东华综合楼的开发单位深陷债权债务与司法诉讼,无力承担税费、无法完成验收,且涉及多宗诉讼与存在“一房多卖”等一连串问题,白沙街道针对实际情况联动区税务局、区法院,明确税费缴纳主体与流程,坚持“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严格区分建设单位责任与群众利益,为业主办证扫清障碍。
为让群众少跑腿,白沙街道还通过三级联动还推出“专场服务”。2024年11月16日,江门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江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江门市化解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办理不动产权证专场,白沙街道提前梳理业主名单、核对材料,协助首批70多户业主实现“一站式办结”,业主无需四处奔波。截至2025年9月,白沙街道已协助4个问题楼盘共282户业主完成不动产登记手续。
“本来我们已经感到心灰意冷,没想到政府这么给力,真的帮我们把不动产权证办下来了!”雅景花园业主叶女士告诉记者,从工作人员向她收集了解相关情况到成功办理不动产权证,前后不到3个月。
“仍有部分业主未完成办证,我们不会停下脚步。”白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锚定“清零”目标,加快剩余房屋转移登记进度,同时建立长效机制,以更精准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持续破解民生难题,让更多业主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