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纸契约连烽火 代代传承守侨心
助力更多“粤菜师傅”走向世界
汲取奋进力量 凝聚侨心侨力
以球会友 共叙情谊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9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纸契约连烽火 代代传承守侨心
郑潮炯后人返乡赓续赤子情
在郑潮炯故居,郑社心望着父亲的照片感慨万千。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一张泛黄的写于1940年的卖子契约书,一件早已陈旧的衣服,一份1947年驻新加坡中华总领事颁发给郑潮炯的中西文证书,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的展柜里静静陈列。新会籍爱国华侨郑潮炯的第二子、新加坡侨领代表郑社心在玻璃窗前驻足凝望,脚步久久未挪开……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马(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底层谋生的郑潮炯做出了令世人钦佩的义举:义卖瓜子、将儿子送养他人,所得义款18万余元和乳银80元全部捐给南洋华侨筹赈总会,用于祖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9月21日,夏末初秋,郑社心再次回到家乡,漫步于侨博馆的展陈前、驻足在父亲故居的旧物旁,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眼中满是感慨——既是对父亲“鬻子救国”壮举的追思,也是对家国情怀代代相传的期待。

    “鬻子救国”书写民族大义

    “郑潮炯对祖国有着深厚的感情,始终把中华的兴衰与自己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在侨博馆第五篇章“铸就丰碑”,跟随讲解员的讲解,郑社心注视沉思,不时转向随行后辈轻声解释。“很感动,先辈们的史料被家乡如此珍藏、保护。”当见到与父辈相关的史料、照片时,他久久凝神,拍照珍存。

    1937年,随着炮火声在卢沟桥响起,全面抗战拉开序幕,全世界华侨华人纷纷以不同形式参与抗日,在众多捐款抗日救国故事中,郑潮炯的事迹尤为动人。

    郑潮炯是江门新会大泽镇许坑村人,自幼家贫,少年时便和许多同乡一样前往香港谋生,后赴马来西亚以摆卖小食度日,稍有积蓄,便回乡娶妻带往南洋生活。

    “父亲虽然只是一个略懂文字的小贩,自己的生活尚且艰辛,但他相信,哪怕力量微薄,也能为祖国作出贡献。”郑社心回忆道,身处异国他乡的郑潮炯,热切希望为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义卖瓜子筹款活动。

    几年间,郑潮炯的足迹遍布南洋多地的戏院、茶楼、码头、车站,他一包一包地卖瓜子,一分一毫地攒捐款。最终,郑潮炯将整整18万余元义款全部捐至南洋华侨筹赈总会。

    祖国战火纷飞,郑潮炯渴望筹得更多义款,于是做出了“鬻子救国”的义举——1940年,他将出生仅40天的儿子郑社义送给了马来西亚的一位肇庆籍赵姓华侨商人。“弟弟还没出生,父亲就和母亲说,这个孩子要交给国家,是要为国家作贡献的。”郑社心特意强调,郑潮炯在和赵家商议此事时,并不是说“卖”,而是“送”,对方则给了他乳银80元,这笔钱也被捐至南洋华侨筹赈总会。当时的普通人一个月平均工资只有2元多,郑潮炯毅然选择“鬻子救国”,背后是一个家庭“有国才有家”的坚定抉择。

    “父亲常说,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郑社心记得,那时家境贫困,靠同乡接济勉强度日,全家7口人只能分食一碗豆花,但却从没人埋怨郑潮炯的选择,“他总说,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人的骨气,这点苦不算什么”。

    “鬻子救国”很快轰动侨界,更多人受到影响,为国捐输。此后,南洋各处留下了郑潮炯继续义卖瓜子的身影。

    “有国才有家”家训薪火相传

    在大泽镇的郑潮炯故居,郑社心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略显泛黄的旧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是郑社心与家人的合影,“我是‘社心’,这是‘社明’,这个是被送走的弟弟‘社义’。”郑社心说,郑潮炯为他们取的每一个名字都寄托着奉献社会、心系家国的期望。

    一个个朴素的名字,将一名普通华侨的“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展露无遗。“‘有国才有家’,这是我们家至今的家训。”郑社心表示,自己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希望家乡的年轻人能了解和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知道要为国家、社会做些什么。

    斯人渐远,其神益彰。“父亲一直想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保留了不少当时的历史物件,有的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的。他在世时就讲过,不能随便丢掉,要让后人知道前人的不容易。”在晚年,郑社心一直致力于宣传郑潮炯的抗战义举,他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了郑潮炯的卖子契约书等,还将郑潮炯义卖瓜子所用挂袋、捐款收据等史料捐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收藏。

    “哪怕有人曾误解父亲只是‘卖子换钱’,我们也要用事实证明,那是老一辈华侨对祖国的赤子之心。”郑社心说。

    先辈们栉风沐雨情系祖国的家风,通过家族口传代代延续。“我是听着大爷爷郑潮炯的爱国故事长大的,他的言行深深影响着我们后人。”这些年来,郑潮炯的侄孙郑维雄一直协助博物馆,收集和整理与侨胞支援抗战相关的历史物件与文献资料,希望留住这段记忆。

    “老一辈人总是习惯沉默,鲜少主动诉说当年的艰难往事。但作为后代,我们深知自己有责任传承薪火,不能让这段历史随时间褪色。”郑维雄深信海外侨胞支持抗战的事迹和精神一定会被继续传扬。

    家乡人民同样一直铭记郑潮炯的爱国事迹。2017年,郑潮炯故居被列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潮炯的爱国事迹,也始终是侨博馆里最让市民游客敬仰和感动的华侨故事之一。

    “我能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靠年轻人来传承。”望着故居上挂着的郑潮炯照片,郑社心目光灼灼。他说,看着家乡把父亲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看着中国越来越强大,就像看到父亲当年的期盼,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开花结果。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