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启“红色+侨文化”融合育人新征程
一人实习,“政校企行”共评
评选“最美班级”
展示暑假特色作业
AI赋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9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AI赋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以农林双朗小学资源数字化改造为例

    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融合教育的实施路径正经历从传统资源整合向数字化智能协同的范式转型。作为校家社共育体系的核心枢纽,学校应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依托,将AI技术渗透至资源开发、教师培养、教学实施等全流程,构建“数据驱动—智能诊断—精准干预”的融合教育新生态,为随班就读学生(即到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笔者以本校资源数字化改造为例,分享AI赋能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实践经验。

    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 杨月好

    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特教教师研修”专区,农林双朗小学构建了“线上研修—线下实践—智能评估”的教师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入职教师通过平台的“青蓝工程”线上结对系统,与全国优秀特教教师建立远程师徒关系,参与“特殊儿童心理评估”“课堂差异化教学”等专题课程学习;青年骨干教师利用平台的“领雁计划”智能推荐系统,获取个性化培训方案;专家型教师则通过平台的“课题协作空间”,参与国家级融合教育课题研究。

    利用大数据的强大力量,农林双朗小学成功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与学校自主开发的“悦评越好”管理平台进行对接,构建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全周期数据画像。借助这一系统,在课堂教学中,AI摄像头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时分析学生的安坐时长(准确率高达92%)、举手频率、面部表情等数据,使教师能够全面掌握学生的上课情况。

    在资源教室智慧化改造方面,农林双朗小学将“彩虹驿站”资源教室引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了“七色彩虹”沉浸式学习系统。在该学习系统中,学生可以通过VR设备参与“剪纸艺术”“茶艺文化”等虚拟项目。与此同时,系统能即时根据操作轨迹生成精细动作发展报告。

    “多彩项目”是农林双朗小学独具特色的课程。在课程升级过程中,学校教师借助平台的“跨学科融合工具包”,将侨乡文化主题与AI编程、数据分析相结合,为随班就读学生精心设计“良溪柑普茶产销数据调研”等项目。学生通过平台的在线协作空间,能够共同完成市场问卷设计及数据可视化分析。AI辅助系统会自动识别数据异常值,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框架。这种“实体项目+云端协作”的创新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评估达标率从68%提升至89%。

    构建“评估—干预—发展”闭环支持体系

    在家校合作方面,农林双朗小学成立了“家长阳光支援队”,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家校共育”模块,建立了“融晴双朗”智能协作空间。通过该智能协作空间的“特教知识图谱”系统,可以获取个性化学习路径,如孤独症儿童家长会自动收到“行为干预黄金法则”系列微课。

    2024年,农林双朗小学与市图书馆共同开展了“粤港澳桂琼共读半小时”活动。该活动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文化共享空间”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随班就读学生在活动中使用了平台的语音交互系统参与绘本共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能够突破传统随班就读的资源壁垒,构建“评估—干预—发展”的闭环支持体系。这种“技术赋能+协同创新”的模式,为特殊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也为帮助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