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三尺讲台,三千桃李。今日起,本报开设《侨乡教育先锋》栏目,讲述开平教坛中以智慧点亮梦想、以坚守传递温暖的动人故事,记录开平教师如何以智慧与爱心的“尺子”,丈量出教育最美的维度,同时,致敬开平侨乡这些以生命点亮生命的师者。敬请垂注。
在今年教师节期间,开平市开侨中学化学教师周玉贞的办公室内,一沓沓来自天南海北的明信片,成为她最珍贵的节日礼物。这些信件,字迹各异,却传递着共同的心声:“谢谢您当年看到了不一样的我。”
今年是周玉贞执教的第30年,她荣获“广东省特级教师”称号,也是开平市本年度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从教三十载,她带过14届高三毕业班,担任化学科组长15年,备课长8年……然而在她心中,最珍贵的并非这些数字,而是学生写给她的那句“与班主任处成了好朋友”。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敖转优
用心发现 为学生搭建专属舞台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这句话是周玉贞30年来不曾改变的教育信条。2013年,她班上的化学科代表黄欣考入清华大学;2024年,所带班级本科上线率达95%。然而,比起成绩,她更在意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光。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可成才。”周玉贞从不把学生推向同一条赛道。她为每个学生搭建专属舞台:书法好的学生负责写黑板报、写对联;有爱心的被推举为“爱心大使”;执行力强的成为课堂“小助手”……在她眼中,教师的责任不是刻意寻找学生的优点,是放下预设、用心发现,真正“看见”他们。
这种理念源自她初登讲台时的观察。“有些孩子在传统评价中并不出众,但他们有其他闪光点。”周玉贞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辅导教师,周玉贞带学生闯出了一片天地:张智宏、谭年娣获第28届奥赛省二等奖,张梓豪获第36届省三等奖。她个人7次获广东省优秀辅导教师奖,8次获江门市优秀指导老师奖。
但她从不将竞赛成绩视为唯一目标。“竞赛是一种拓展和激发,而不是又一个‘筛选’工具。”周玉贞注重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热情和坚韧品质——“那是比奖状更长久的东西。”
“精准教学+分层育人”
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近五年所带三届毕业班高考成绩稳居开平市前列,辅导学生参加省市化学竞赛获奖人数居江门前列——这背后,是周玉贞对“精准教学+分层育人”策略的坚持。
“周老师始终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周玉贞的同事邓春梅印象深刻,她指出,周玉贞的教学并非单向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周老师理念深刻影响了我的教学观。”邓春梅表示,周玉贞让她认识到,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自己讲得多精彩,而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这种教学理念也延伸至周玉贞的科研实践。她多次命制获开平市一等奖的试题,每学期承担校、县级公开示范课,屡次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评江门市级“优课”。她还积极参与省级课题《化学演示实验对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并将实践经验提炼为理论,撰写的《元素化合物的高考复习策略》《高考复习中注重课本内容》等论文发表于省级期刊,成为许多同行教学中的重要参考。
以身作则
激发团队教学热情
担任化学科组长15年,周玉贞在团队建设上有一套清晰而有效的方法:“科组是成长共同体。带领团队的核心是‘聚心’,培养青年教师的关键是‘搭梯’,提升科组教学水平的本质是‘共生’。”周玉贞说。
在2023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江门教研帮扶活动”中,她所作的科组建设报告《同心聚力、研教一体》广受好评。她所带领的科组先后获评“广东省优秀化学科组”“江门市四星级科组”“学习型教研组”等称号。
她坚持每年上1-2节公开课,以身作则激发团队教学热情。“三年站稳讲台,十年成为名师”,这句老校长当年对新教师的勉励,如今成为她对年轻教师的期望。一批青年教师在她的带动下快速成长,教师许青、何丽娟等多人获市级以上荣誉,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周老师不仅教我们怎么上课,更教我们如何读懂学生、因材施教。”何丽娟说。
将于明年退休的周玉贞,站在讲台上依然目光炯炯。她表示,将继续以热忱之心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具成就感和最值得的时刻。”周玉贞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