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17时前后,台风“桦加沙”在阳江市海陵岛登陆,其移速快、影响范围广、破坏力大。“桦加沙”影响期间,恰逢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疾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防台风和防疫情双重考验下,江海区承压而行,硬核应对。
江海区三防指挥部靠前指挥,全面做好防御工作,各部门、各街道、各村(社区)紧起来、动起来,拼速度、抢时间,从物资储备、人员转移、环境整治到应急处置,凝心聚力筑牢防风防疫的“铜墙铁壁”,全力以赴打好这场防御硬仗。
从应对台风“桦加沙”到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我们看到了江海的“韧性”和“温度”。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婵 何榕 张茂盛(除署名外)
A
防风防疫两不误
台风“桦加沙”来临前,江海区风险研判与指挥决策快一步,群众安全就多一分保障。
为应对台风和防控基孔肯雅热蚊媒传染病风险,江海区分秒必争,全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近8000名党员下沉一线,组建起27支党员突击队,将清积水、勤消杀、全方位宣传等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
党员突击队员上门入户,到背街冷巷开展“翻盆倒罐”专项行动;对闲置地、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实施“地毯式”排查;对废弃轮胎、塑料桶等易积物品进行集中清理。
他们爬上老旧居民楼楼顶,将废弃的花盆、生长杂乱的植物、堆放多年的杂物清理干净,并用吊机、卡车等运走,将蚊虫孳生风险和安全隐患逐一排除。
他们扛着重达超15公斤的超低容量喷雾机、热烟雾机等设备操作,每天2次对下水道、绿化带等蚊虫孳生地进行消杀。
他们入户讲解、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将防疫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村(社区)宣传栏、主要路口、活动中心等公共区域随处可见防疫提示,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矩阵。
台风“桦加沙”来临之际,防疫形势严峻,谁都不是局外人、旁观者。生日当天仍在灭蚊一线坚守到凌晨的礼乐街道武东村网格员吴门江;接到紧急灭蚊任务通知后,放下未吃完的盒饭就离开的礼乐街道跨龙村防疫骨干张秋强;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灭蚊行动的外海街道麻二村村民马健龙……在江海区,人人都是防疫员。
值得一提的是,外海街道、礼乐街道发动村(社区)的妇女制作灭蚊药包,吊放在下水道井口。“下水道阴暗潮湿,加上台风即将来临,相比普通药包,吊放的灭蚊药包不容易被冲走。”参与药包制作的志愿者小静拿着成品解释道。
狂风暴雨期间,蚊虫极易大量涌入室内,存在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这既是挑战,也是集中开展室内灭蚊的绝佳时机。该区各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入户派发灭蚊片,并详细介绍灭蚊片的使用方法。江南街道江翠社区网格员劳家慧提醒居民说:“大风大雨,家里的门窗全部要关好,没有特殊的事情,就要留在家里。防蚊方面,要马上清理积水,做好室内灭蚊工作。”
在江海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养老区(礼乐颐养院),台风来临前,这里的工作人员不仅做好了门窗加固工作,还粘贴“米”字贴、摆放沙袋,并在窗户上悬挂驱蚊包。“这是我们创新制作的蒜头风油精驱蚊袋,里面装的是大蒜,既有驱蚊效果,又对人体无害。这里的公公婆婆都很喜欢,还一起帮忙制作驱蚊袋。”礼乐颐养院负责人麦芷媚告诉记者。
B
走在前 备在先
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桦加沙”,江海区深刻认识到,防灾是救灾的关键。
台风来临前夜,江海区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实施“五停”措施;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最严的要求、最高的标准、最硬的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开展防风防疫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让防风防疫信息家喻户晓,江海区开启了全方位的宣传攻势。大街小巷中,网格员用熟悉的方言轮番宣传防风防疫小知识,亲切的话语让居民安心。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持续滚动播放各种预报和各类预警信息,从台风的路径、强度到可能带来的影响,再到应对措施,让居民在应对台风时心中有数。
物资前置是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措施。在西江大堤重要点位,4000个装好的沙袋严阵以待,3台钩机、3台铲车、2台货车、1台移动排涝车随时待命,发电机、照明灯、探照灯、红白蓝布、土工布等物资一应俱全。12名司机在外海水利所、南冲水闸管理处随时准备出动。
同时,江海区还集结了2支社会力量应急队伍及外海街道民兵、专职消防队、网格员等应急救援队伍200多人,确保30分钟内能快速到位,为应对台风可能带来的险情提供坚实的物资和人力保障。
在物资供应方面,江海区为市民囤足了“底气”。该区粮食储备规模达3.8万吨,再加上社会层面粮食常规库存的1380吨,可供全区群众13天食用;肉类常规储备约450吨,可供全区群众10天食用;蔬菜常规储备约270吨,可供全区群众3天食用;食用油约380吨,可供全区群众35天食用,充分保障了市民在台风期间的日常生活需求。
台风来袭前夕,该区94个应急避难场所全部对外开放,并紧急采购1400顶蚊帐,调拨900顶蚊帐到外海、礼乐、江南3个街道,调拨毛毯100张、枕头45个,满足辖区各街道应对台风开放的应急避难场所需。
市民群众在此刻也保持理性和冷静,积极应对。居民、商超对房屋的玻璃进行加固,贴上“米”字和“麦”字贴,并在门口堆放防洪沙袋。9月23日晚,在外海大桥实施临时交通管制前,从中山赶回江海区家中的明哲说:“听说这次台风太大了,要关好窗,不要去外面!”
在防台风过程中,江海区全区进入总动员状态,各项措施有条不紊地展开。
C
暖心力量涌动
台风“桦加沙”来袭,城市被按下“慢行键”,但江海区的街头巷尾、应急避难场所、医院急诊室里,却涌动着一股股暖心力量。
应急避难场所里热气腾腾的饭菜,给在这里避险的市民带来了温暖。在外海街道中路小学应急避难场所,党员志愿者为避险市民送上荤素搭配的午餐,这里空调、饮用水、防蚊设备齐全,三餐定时配送。广西前往深圳的大巴车在此滞留,这里贴心的服务,让旅客感受到了别样温暖。在礼乐中心小学应急避难场所,该校校长付师华与避难市民子女玩游戏,让孩子们放下拘谨、放松心情,十分温馨。
9月24日上午,一名市民突发剧烈腹痛,江海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冒雨出车,将患者顺利送医救治。同日上午,礼乐中心小学应急避难场所内,一位有糖尿病史的市民突然感到不适,现场驻点医护人员迅速为其测量血糖、评估身体状况,并协调救护车将其送往医院。“台风天急诊出车频率高,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和风险成倍增加,团队成员常常顾不上吃饭、休息。”江海区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杨苏忠表示。据悉,截至9月24日19时,该区当日急诊接诊量达399人次,成功救治急危重症患者4人,发热门诊接诊45人,120急救车冒雨出车12次。
公安民警逆风而上,为市民铺就温暖归途。9月23日深夜,从东北旅游归来的刘女士因交通管制被困桥上,拖着行李冒雨步行。民警发现后,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多方协调并护送她回家。十几公里风雨路,公安民警用身躯为市民遮风挡雨。同样在23日晚,2名无固定住所的男子在凉亭避雨,民警迅速联系安置点并护送其前往,用行动诠释“应救尽救”的初心与使命。安置妥当后,民警又马不停蹄投入到巡查工作中。24日上午,在暴雨中迷失的一位男孩牵动着民警的心。民警耐心安抚,四处奔走联系家长,最终将男孩安全送回家中,让焦急的父母得以安心。
台风过后,江海区多条道路出现树木倒伏、设施受损等情况,城管、消防队员化身“逆行者”奔赴抢险一线。24日下午,金瓯路、南山路沿线,城管工作人员全力清理倒伏树枝,保障急救车、消防车通行。礼乐街道丰盛村联盛里,一棵大树砸到供电线路,城管人员迅速抢修,排除安全隐患。兴南小区内,大树倒伏阻断道路,消防队员快速制订抢险方案,15分钟后道路恢复畅通。“暴雨天抢险既要争分夺秒,更要确保安全。”现场指挥员表示。
在这场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市民也没有袖手旁观。24日下午,礼乐街道文苑社区居民在微网格群反馈30幢楼顶有砖头外露,担心有跌落风险,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网格员立即冒着狂风暴雨上楼顶查看情况,发现是楼顶围墙坍塌,便立即清理边缘的砖头,消除了安全隐患。
24日深夜,虽然台风“桦加沙”已经远离江海,但其影响仍在持续,防风防疫工作仍不能放松。在这个过程中,江海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通过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展现了强大的“城市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