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教育
上一版3  
心系故乡 情牵教育
点亮“睛”彩 守护成长
学校获派“五件套”
学科融合让美育不再是“独角戏”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9 月 2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以“节气管画”为载体打造特色教育
学科融合让美育不再是“独角戏”

同学们在进行“二十四节气”主题塑料管作品创作。

    步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教学楼一楼的柱子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二十四节气”主题塑料管绘画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据悉,这些作品都是学校师生创作的,每一幅作品展示一个节气,从立春、雨水到小寒、大寒,刚好绕教学楼一周,形成“首尾衔接、往复循环、周行不殆”的美妙格局。

    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绘画作品,形成了一场美育盛宴,充分展现了学校在美育教育与多学科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正是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特色美育教育的初心与坚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钟珍玲

    “变废为宝” 开设特色美育课程

    塑料管如何成为绘画载体?这源于一堂寻常的美术课。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美术教师梁瑞珍介绍,在“变废为宝”的课题探索中,学生们敏锐地发现,寻常的塑料管具有弯曲流畅、形态圆润、耐磨易存的特点,是绝佳的创作材料。于是,塑料管化身“画板”,“节气管画”这一特色美育课程应运而生。

    细看“二十四节气”主题作品,同学们以花卉、饮食、节气物产、风景、风俗特色等为创作内容,创作手法融合中国画、油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运用油画的浓墨重彩、工笔的精雕细刻和写意的大致勾勒,形成色彩、线条、意义三者的有机结合。据悉,“节气管画”创作已成为凤山湖中学的特色美育课程,学校还创新组织“节气管画”大型现场展览、优秀作品评选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如今,“节气管画”展区已成为同学们喜爱的交流园地,时常可以看到同学们自发性地聚集在缤纷多彩的“节气管画”前,讨论节气的天气、物产、饮食风俗等,还会一同朗诵这一个节气的诗词歌赋,探讨如何更好地融入本土元素丰富“节气管画”的内容。“参与创作‘气节管画’的创作,让我对二十四气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美术创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评选活动展示自己的想法,让我更加自信。”七年级学生廖文慧告诉记者。

    学科融合

    探索多元教学模式

    美育的真正活力在于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凤山湖中学以“节气管画”为载体打造特色美育教学,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的展示,更是一次全员参与、跨学科协作的教育实践。

    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学校各科组开展了多元化教学探索。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节气诗词,挖掘文学中的自然意象与文化底蕴;英语教师则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节气的故事,提升跨文化表达能力;地理老师结合南北气候差异,解析节气背后的地域特征;生物学科关注物候变化,连接自然规律与生命体验。这种以学科为依托的美育融合机制,打破了传统美育的边界,让美的感知与表达渗透到每一个课堂、每一位师生。

    “我校通过建立‘学科+美育’的长效机制,确保美育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全员化。”梁瑞珍老师表示。据悉,凤山湖中学已逐步形成大美育协同育人体系,各科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协同开展活动,使美育不再是美术学科的“独角戏”,而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响乐”。这种全覆盖、跨学科、重实践的美育模式,极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提升素养、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力量。

    以“二十四节气”特色美育课程为起点,凤山湖中学正不断拓展美育新路径,国画社、版画社等社团应运而生,成为社团化美育的新试点。学校在五育并举的探索实践中,持续改革与创新,让美育之花在校园绽放得更加绚烂。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