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凌雪敏
通讯员/丁洁 陈敏婷
9月初的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秋老虎仍带着灼人的热。一间五六十平方米的车库改装房里,3岁的小毅攥着爷爷老方的衣角,眼神怯生生的;5岁的小情坐在窗边的小板凳上,手里捏着妈妈给她买的小熊玩偶。幼儿园里小朋友的话像小石子,总在她心里硌着:“你没有妈妈了。”
这是老方的儿子抛下的两个孩子,老方今年55岁,老伴没有工作,一家四口靠他每月3000元左右的收入撑着。去年12月,他的儿子在江门工作生活时,因离婚引发争吵杀死了妻子,在今年6月被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孩子被接回湖北老家生活。为保证孩子们的生活,江门中院联系当地法院,对这个分崩离析的家庭展开了一场跨地域的救助。
一个电话,敲定了救助方案
短短数月,一个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以后该怎么办?接到刑庭移送的这起线索时,司法救助办的法官陈敏婷很是揪心。
经多次讨论,江门中院司法救助委员会决定给小情、小毅两姐弟5万元司法救助金,老方每月的收入要扛下4口人的开支,这笔钱撑不了太久。更棘手的是,两姐弟的户口不在江门,回湖北后,本地的社会补助、儿童心理帮扶根本延伸不过去。能否联系湖北当地法院一同开展救助?几经辗转,陈敏婷找到了湖北省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办法官南又春的电话。
电话接通的瞬间,她的声音比平时多了几分急切,却也透着真诚,将两个孩子的情况和目前的困难一一道来。没等她再多说几句,电话那头就传来了温和却坚定的回应:“陈法官,孩子的事是大事,您把情况材料发给我,我们马上研究。”
接下来的一周里,两地法院沟通不断,很快便敲定了救助方案:由江门中院落实司法救助金,黄石中院牵头对接阳新县民政、妇联、教育部门,打通长期帮扶的“政策通道”。很快,救助金批下来了。9月2日,江门中院副院长陈文军和陈敏婷一同搭上前往湖北的高铁,准备把这份救助金亲手送到老方手里。
“咱们先去孩子家,各部门都把能落实的政策捋好了,现场就能跟老人说清楚。”黄石中院副院长谢峰在高铁站接上两人,一句话就定了行程。
一张方桌,搭起孩子的未来
在老方家,陈敏婷拿出司法救助决定书向老两口解释。话音刚落,阳新县民政局的同志就接过话头:“孩子符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条件,每人每月1630元,一年发13个月,直到大学毕业。您看今天把这些材料补齐,很快就能办下来。”
妇联的同志掏出一张联系卡,“我们为小孩选了‘爱心妈妈’,陪孩子做游戏、讲故事,还可以安排心理调适帮他们尽快适应这边的生活。”教育局的同志则拿出资料表,“孩子在学龄前阶段可以享受每人1000元/年的教育资助金,小学阶段会涨至1250元。”他一边教老方填写申请,一边说道:“我们也会尽快跟幼儿园对接,多留意孩子的情绪;等孩子上小学了,还能去福利院的爱心班,有人专门接送,您老两口也能轻松些。”
大家围着一张小方桌,你一言我一语,把帮扶措施讲得明明白白。老方反复说着“谢谢”,老伴坐在一旁,默默红了眼眶。两个孩子拿着“爱心小队”带来的玩具追逐打闹,让屋里的气氛升了温。离开时,小情跑过来,张开双手让陈敏婷抱抱她。小毅也挥着小手,小声说着“再见”。
“陈法官,你们的远道而来令我们万分感动,今天下午民政局已为两个小孩办好救助补贴手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法院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返粤的高铁上,陈敏婷收到了老方的微信消息。“别客气,后续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回复之后,她就将老方的微信设成“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