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清晨阳光洒落,陈建清已静坐案前。手边是一叠正在润色的剧本和一本已被翻旧的《江门文艺》。她是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江门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阅读与创作,是她每一天郑重而温暖的开始。
从打工文学的蓬勃兴起,到新大众文艺的多元绽放,陈建清始终以敏锐的洞察与深厚的乡土情怀,书写侨乡江门的动人故事。
“写作,是我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说这句话时,陈建清的脸上漾开柔和的笑意。笔名“林子间”的她,已在文学道路上行走了30多个春秋,亲历并参与了江门文艺事业的变迁与成长。
从读者到作者
打工文学摇篮中的蜕变
《江门文艺》,对江门乃至整个珠三角的文艺爱好者而言,有着别样的重量。创刊于1979年,由江门市文联主管的这本杂志,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精准捕捉时代脉搏。
“江门是基层文学人才的摇篮之一。”作为《江门文艺》的长期撰稿人,陈建清如此评价。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珠三角,《江门文艺》将服务打工群体作为办刊重点,设立“处女地”栏目,成为无数初学者展示作品的园地。通过读者作者座谈会、文学培训班与采风活动,许多普通读者一步步成长为作者,甚至编辑。陈建清自己,正是这一机制的见证与受益者,虽已记不清首次发表的确切时间,但那一天的喜悦与激动至今清晰:“发表之后特别开心,对写作更有热情和信心。”很快,她的第二篇文章再度见刊。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00年代,《江门文艺》迎来高光时刻,从月刊改为半月刊,发行量超30万册,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它不仅是文学的阵地,更是打工者倾诉心声、获取理解与信息的重要桥梁。
根植于侨乡文化
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
陈建清的题材与灵感,深深扎根于江门这片文化厚土。她的散文集《冈州绿风》以新会古村落、乡间风俗与自然景观为题材,融汇生态与华侨文化,展现地域的自然之美与人文底蕴。
“初到江门,我就被这里宜居的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吸引。”陈建清常赴新会、台山、开平等地采风。创作早期,陈建清曾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安定的写作环境,以及视野比较狭窄,认识文学界的人比较少。但随着在《江门文艺》发表的作品增多,她的视野也逐渐开阔。
加入各级作协后,陈建清结识了更多文友,后来进入新会区文联工作,获得优质的创作环境。在浓厚的文艺创作氛围下,她的创作领域也从文学扩展到了戏剧、曲艺、短视频等多个领域,而侨乡文化元素,如碉楼与华侨故事,深深浸润她的笔端。
拥抱新大众文艺
在传统与创新间搭建桥梁
谈及“新大众文艺”,陈建清认为其核心在于“新”,“新大众文艺吸引了众多普通人参与到文艺创作中,她们通过网络文学、短视频、微短剧、才艺直播等形式,利用各种新科技各施所长,各显神通。”这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满足和文化创造力的进一步释放。
江门推出的人才公寓、创作扶持等政策,极大激励基层文艺工作者。年轻创作者不断增加,文艺生态日趋年轻化。作为新会区文学协会会长,陈建清组织编著“美丽新会,文脉流芳”系列丛书,带领作者深入村镇采风。新大众文艺理念激励年轻作者突破传统思维,积极利用公众号等平台传播作品。
面对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陈建清有清晰认知:“纸媒发表机会减少,普通作者往往需借助网络平台发声。”目前,陈建清仍以传统创作为主,偶尔在公众号发表文章。虽尚未尝试网络文学,但她表示“未来也许会试水”。江门正推动“侨乡新大众文艺社”建设,以优越环境和政策吸引作家、微短剧团队等入驻。陈建清期待此举能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希望江门增设创作基地,丰富创作形态,加强宣传,搭建沟通桥梁,扩大文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