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2025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记者从榜单了解到,继共和镇、址山镇之后,鹤城镇今年首次入选全国千强镇榜单,自此鹤山南城区“一城三镇”全部入选全国千强镇名单。
其中,共和镇排名402位,排位较去年上升29名,并首次排在江门全国千强镇榜单“榜首”。址山镇则是继去年首次入选之后继续登榜,排名第947位,排位较去年上升22名。鹤城镇作为新晋力量,首次入选即位列第927位。
镇域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阵地和载体,也是县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鹤山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南北双城”城市布局,以“一城三镇”打造鹤山城市副中心。
鹤山“一城三镇”全部登榜全国千强镇名单,不仅是鹤山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彰显,更将助推鹤山“南北双城”城市格局的塑造和提升,为鹤山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注入“镇动力”。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谌磊
通讯员/胡梓文 魏江琦 陈家淳 罗霭莹
共和镇
首次以江门“榜首”身份入选全国千强镇
近年来,鹤山工业城(共和镇)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加速建设南部制造新城,持续提高南城区产城融合水平,进一步激活了鹤山南城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共和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千强镇名单,并不断实现争先进位,这不仅是对共和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充分肯定,也为共和镇挑起鹤山南城区建设的“大梁”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我们将以此次荣誉为契机,紧扣‘百千万工程’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努力实现更多跨越提升,交出更亮眼的发展成绩单。”鹤山工业城(共和镇)相关负责人说
工业主阵地 挑起经济发展“大梁”
作为鹤山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鹤山工业城(共和镇)不仅发展实体经济根基稳固,制造业动能同样强劲。鹤山工业城(共和镇)聚焦核心产业优势,形成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了核心支撑力量。
目前,鹤山工业城(共和镇)园区内共有规上工业企业209家,近三年年均新增数量超过30家;成功孵化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欣龙装备入选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先后培育了世运电路、博盈特焊2家本土上市企业,并在行业细分领域占据全国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鹤山工业城(共和镇)扎实推进“园区再造”工程,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和项目招引落地,将园区打造成为鹤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23年至今,鹤山工业城(共和镇)园区累计承接产业有序转移超亿元项目38个,计划总投资额约180亿元。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标杆
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鹤山工业城(共和镇)抓紧抓实典型镇村培育工作,积极探索创新乡村发展模式,累计投入超1500万元连续3年举办村级擂台比武,进一步推动各村(社区)挖掘发展潜力,谋划能造血、惠民生的项目,成功撬动省市县各级财政、社会力量、村自筹资金近1亿元。
共和生态公园水清岸秀、鹤山工业城养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鹤山市人民医院首个联合门诊在共和分院正式揭牌、共和中学新宿舍楼投入使用、启动鹤山工业城二小建设和平岭小学改扩建工程……
推动城镇配套加速升级,教育医疗提质扩容,居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近年来,作为鹤山南城区的实力担当,鹤山工业城(共和镇)围绕2026年达到小城市标准的目标要求,加快推动交通、教育、医疗、商贸、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升级,努力实现从“中心镇”变身“小城市”,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标杆。
址山镇
以“百千万工程”绘就镇域高质量发展图景
最新发布的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名单显示,址山镇位列第947位,较去年排名提升22位,这也是该镇连续第二年跻身这一全国性榜单,硬核实力再获认可。
从“工业强镇”向“光伏小镇”转型,从“宜居圩镇”向“全国千强”进阶——近年来,址山镇持续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始终将发展着力点锚定实体经济,在镇域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步履铿锵。
夯实实体经济“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址山镇多项核心经济指标交出亮眼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3%,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2%,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3%。
址山镇在项目引育与园区建设“双向发力”,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招商引资方面,今年上半年,该镇新引进项目6个,总投资约15.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27.21亿元;同时储备在谈项目9个,总投资额约34.5亿元,为后续发展储备充足“项目库”。
在园区配套建设方面,鹤山主平台址山片区建设加速推进,硅能源园区核心道路已建成通车7.7公里,雨污水管网铺设完成21公里,北片区供电设施(二期)完成4.2公里电缆铺设;新鹤南变电站启动建设,LNG燃气站进入测试运营阶段,硅能源产业园区(首期)生活区公寓楼已落成启用,“硬配套”持续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项目落地转化效率同样凸显“址山速度”。鹤山隆基绿能项目完成技术改造并新增2条生产线,产能快速释放,预计今年该项目年产值将首次突破10亿元,成为鹤山乃至江门硅能源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推动城乡面貌蝶变、发展质效升级
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近年来址山镇从光伏应用、风貌提升、集体经济、典型村建设等多维度发力,推动城乡面貌蝶变、发展质效升级。址山镇已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第二批典型镇。
从产业园区的机器轰鸣到田间地头的丰收喜悦,从项目建设的“址山速度”到光伏小镇的“绿色转型”,从城乡风貌的“颜值跃升”到集体经济的“均衡发展”——每一项成果,都是址山镇上下实干创新的生动注脚。
去年以来,址山镇抢抓“光伏+建筑”试点机遇,以创建省级示范样板为目标,加快打造光伏小镇,高标准推进隆基绿能、莲珠新村、址山公园3个核心试点建设,并于2025年7月2日成功承办广东省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现场会,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在镇域风貌提升方面,址山镇聚焦重点路段改造,完成G325国道、平沙大道、址云路、教育路等风貌提升,升级美丽乡镇入口,推进美丽示范主街及建筑外立面改造,累计完成超100栋房屋外立面整治,相关成果成功入选《广东省美丽圩镇建设案例集》。
强基础、优环境、提颜值,址山镇还着力推动典型村建设扩面提质,累计投入1171.5万元推进典型村建设,实现从“局部美”到“全域美”的跨越,“美丽圩镇客厅”实现文化内涵与城镇颜值同步提升。
址山镇党委书记冯永强表示,址山镇将继续坚持以制造业为根基、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推动光伏产业扩面提质,做深做实典型镇村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镇域发展目标持续迈进,在全国千强镇赛道上争取更优名次,书写更多高质量发展的“进位”答卷。
鹤城镇
以“土地整治”撬动全域跃升
近日,鹤城镇首次入围全国千强镇第927位,正式跻身全国镇域发展“千强阵营”。这一突破,是鹤城镇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交出的亮眼答卷,更标志其站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
近年来,鹤城镇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支点,全面撬动了产业、服务、文旅与民生的高质量发展。
向存量要空间 打造镇域经济强引擎
鹤城镇坐拥“广佛肇”与“珠中江”两大经济圈交汇点的黄金区位,身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天赋”不俗。然而,面对发展空间受限的共性难题,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胜势?自2023年起,鹤城镇找到了自己的“密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为镇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升级开辟通途。
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普遍困境,鹤城镇以“向存量要空间、向低效要效益”的魄力,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产业升级的“先手棋”。通过大力推进“工改工”,该镇成功盘活提升低效工业用地约79公顷(1190亩),吸引投资近50亿元。
一片片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化为承接先进产业的优质空间。截至目前,已有8个总投资9亿元的超亿元新项目通过二次招商落地生根。如今,鹤城镇以先进家电制造、电子信息、金属材料加工和纸品印刷为四大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已然形成,筑牢了镇域经济的“压舱石”。
产业要发展,配套与服务须先行。鹤城镇将优化营商环境视为生命线。在整治腾出的空间里,园区道路、污水厂、卫生院、员工生活区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更令人称道的是服务机制的创新。鹤城镇打造了鹤山市首家镇级企业服务中心,将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涉企部门集中办公,为企业提供从落户到运营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保姆式”的服务,正转化为吸引优质要素的“强磁场”。
农文旅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近年来,鹤城镇将“百千万工程”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用土地整治的收益反哺社会事业,累计投入近9000万元完成美丽圩镇建设,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筹集1.2亿元社会资金用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鹤城镇立足自身优美的山水生态和丰富的客家文化底蕴,巧妙地将土地整治与农文旅融合相结合,通过盘活闲置物业和零散土地,成功谋划了“水美五星”“鹤起昆仑”田园综合体等一批特色文旅项目,深度挖掘花生、腐竹、龟苓膏等特色农产品的文化价值,引入社会资本超12亿元,打造腐竹预制菜产业园等项目,探索出一条“工业+农业+非遗+生态”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鹤城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以此次入选为新起点,继续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在服务优化上提“效能”、在农文旅融合上创“特色”、在民生改善上见“实效”,奋力从“首次入围”向“稳步进位”跨越,书写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