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江门市粤广腾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广腾食品”)车间的高窗,洒在橙红色的陈皮碎料传送带上——这些来自新会的陈皮正被精准筛入酱料罐,与黄豆浆一同熬煮出醇厚香气。不远处,银色机械臂正以每分钟20瓶的速度,将琥珀色的陈皮酱油旋盖封装,瓶盖扣合的轻响与车间角落老师傅翻动味精发酵池的木铲声,在空气中交织成独特的“调味交响曲”。
从1978年生产味精的杜阮食品厂,到1996年改制为杜阮味精厂,2005年经历停产、撤资后绝境重生,再到2025年坐拥味精、复合调味料、超级生粉等多元产品矩阵、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的本土调味品企业,这家企业历经三代人接力,在味精产业的起伏中守住品质根基,在健康消费升级浪潮中拓展产品边界,不仅书写了传统调味品企业的突围史,更成为江门本土产业传承与创新的鲜活样本。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初创与沉浮
代加工模式遭遇市场危机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企业陈列室,泛黄的照片里,第一代创始人在简陋厂房里搅拌原料的身影格外清晰。“我们是三代人传承下来的。”粤广腾食品总经理张树强指尖划过老照片,声音带着追忆。
最初的“翠湖味精”曾是本地名片——杜阮许多餐馆的后厨都指定用它增鲜。2002年杜阮味精厂改制为翠湖调味食品有限公司,仍是珠三角味精市场的“龙头企业”。那段日子里,厂房的蒸煮罐日夜轰鸣,工人们将玉米淀粉转化为葡萄糖,再通过生物发酵提取味精,这种传统工艺延续了数十年。
转折的伏笔,早已埋在对代加工模式的路径依赖里。“当时一门心思给同行做代工,觉得订单稳定、省心,把所有精力都扑在生产上,压根没想过要做自己的品牌。”张树强告诉记者,“别人贴个牌就能卖翻倍价格,我们只赚点辛苦的加工费,连本地消费者都只知‘杜阮味精’,不知‘翠湖’是谁。”这种被动局面在2003年后彻底爆发:玉米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代工客户却借机压价,而海天等头部企业凭借成熟品牌溢价抢占市场,“翠湖”既无品牌话语权转嫁成本,又无终端渠道消化压力,利润空间被层层挤压。“最难的时候,一袋味精的利润不到一毛钱。”2005年,这家曾经的区域明星企业终究没能扛住,无奈停产,几百名员工的工资成了股东们彻夜难眠的难题。
接手与重生
2万元起步的破局之路
“那时候老板们都觉得味精没前景,还好有一些靠得住的客户给了我底气。”回忆2005年接手时的情景,张树强仍感慨不已。彼时20多岁的他刚经历多次创业失败,揣着借来的2万元,承包了“翠湖”品牌和剩余原料、包装袋,并成立了粤广腾食品,开启了破局之路。
车间里,他指着一台小型搅拌机说:“刚开始就我们几个人干,工厂也缩减了规模,裁了一部分员工。”命运的眷顾恰在此时到来——原材料价格回落,而产品售价稳定,终于挤出5%的利润空间。更关键的是老客户的信任:“那些从1978年就与我们合作的老客户,认准‘翠湖’的品质,愿意跟着我重新开始。”
从月营业额2万元到200万元,再到如今2000万元,“翠湖”品牌在珠三角慢慢复苏。佛山、广州、东莞的代理商纷纷找上门,这些手握上千家超市渠道的合作伙伴,让“翠湖味精”重新出现在餐饮后厨与食品工厂。“做生意靠诚信,供应商愿意赊货,客户愿意预付款,这才撑起来。”张树强的话道出了“重生密码”。
转型与谋变
从单一味精到调味矩阵
在粤广腾食品的产品展厅,味精货架旁的复合调味料、超级生粉、陈皮酱油占据了更大空间。“家庭用味精少了,但行业得跟着趋势走。”张树强拿起一瓶陈皮酱油,瓶身“陈皮”字样格外醒目。
转型始于对渠道价值的深挖。“既然代理商已经有了,不如加做同渠道的其他产品。”2010年后,该公司先推出含白糖、盐与天然香料的复合调味料,因性价比高迅速打开市场;随后攻坚超级生粉——这种曾依赖进口的优级土豆粉,经数年市场打磨成为新增长点。
酱油业务的发力则是对健康趋势的回应。“10年前我们就试过做酱油,但不懂定位卖不动。”张树强坦言。借鉴东古、海天等同行的发展经验,近年该公司瞄准“特色健康”赛道,推出陈皮酱油,契合了当下消费者需求。
如今,味精仍占据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腊味厂、预制菜企业、酒楼后厨对其需求不减,而复合调味料与酱油则成为增长主力,支撑起2亿元的年销售额。“这个行业我待了20多年也还没吃透,未来我打算重点推酱油和复合调味料。”张树强望着生产线,眼神坚定。
车间的钟声响起,新一批陈皮酱油下线,标签上“翠湖”二字在灯光下发亮。从1978年到2025年,这家江门企业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证明:传统产业的生命力,藏在传承的坚守里,更在转型的智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