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侨都·健康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这份健康锦囊请收好
急性心肌梗死“瞄准”年轻人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9 月 3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病率持续攀升,不再是老年人“专利”
急性心肌梗死“瞄准”年轻人

医生对患者进行治疗。
庄洪标

    心梗只找老年人?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率持续攀升,更令人忧心的是,这一曾经多见于中老年群体的 “健康杀手”,正加速向年轻人“下手”。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心内科医生表示,年轻人要摒弃“年轻就是资本”的侥幸心理,从现在开始关注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文/图 何雯意 庄洪标 刘森

    36岁男子长期抽烟熬夜致心梗

    36岁的陈先生没想到这么年轻的自己会因心梗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他长期抽烟、熬夜,有高血脂、高血压病史。事发当天,陈先生在家休息时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疼痛放射至左肩,伴随大汗淋漓。当时,他以为是“累着了”,躺了2小时仍无缓解,家属直接将其送到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急诊医学科。

    陈先生到院时突发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显示室颤,这是心梗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随时可能猝死。医疗团队立即启动抢救,先后3次电除颤,才暂时稳住陈先生的心律。同时,该院胸痛中心启动“绿色通道”,介入团队同步到位,在患者生命体征稍有稳定后,立即推进导管室行冠脉造影——结果显示,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完全闭塞,医生迅速植入支架开通血管。历经2小时抢救,陈先生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像陈先生一样年纪不大的心梗患者越来越多,心梗的“年轻化”趋势正愈发明显。在中国AMI注册数据库中,约8.5%的心肌梗死患者为45岁以下青年群体。与老年患者不同,年轻人罹患心梗往往没有前期的心脏病病史,首次发病可能就是致命性的。老年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史,会提前关注心脏健康,甚至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但年轻人几乎没有心脏病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隐匿,首次发病就可能是心梗,且病情进展更快、并发症更凶险。临床中,不少青年患者因忽视早期信号、延误抢救,最终留下严重后遗症,甚至失去生命。

    不良生活方式会“招惹”心梗

    为何心梗会“盯上”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是“主谋”。熬夜、外卖、久坐会埋下隐患,其中,熬夜更是心梗的“加速器”。人体夜间进入休息状态时,心脏负荷减轻、血管舒张,若长期熬夜,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脏需超负荷工作,血管内皮反复受损,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斑块一旦破裂,血栓会瞬间堵塞血管,引发心梗。

    此外,年轻人偏爱外卖、烧烤等食物,高油、高盐、高糖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加速血管“老化”。吸烟与酗酒更是“帮凶”——香烟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损伤内皮,酒精则会导致血压波动、心肌耗氧量增加,两者均会显著提升心梗发病概率。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也会成为心梗的“隐形导火索”。人在焦虑、愤怒、压力大时,交感神经会异常兴奋,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血管持续痉挛,甚至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家族病史者需警惕“先天风险”,部分年轻人的心梗风险与遗传相关。有家族心脏病史的年轻人,即便没有不良生活习惯,也需提前关注心脏健康,定期体检。

    牢记“两个120”

    心脏骤停后,4分钟是抢救黄金时间,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就下降7%至10%;若超过10分钟,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和多脏器衰竭。因此,必须牢记“两个120”。

    一是症状出现立即拨打120。一旦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疑似心梗的症状,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立即停下手中的事,原地休息,同时让身边人拨打120。拨打120时要清晰说明所在位置、症状、既往病史,方便急救团队提前准备。

    二是抓紧黄金120分钟。心梗患者到院后,需在120分钟内尽快救治,这是减少心肌损伤、降低后遗症风险的关键。

    相较于急救,预防更重要。一是不熬夜,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凌晨1—3时(肝脏排毒、心脏休息的关键时段)仍处于清醒状态。二是管住嘴,迈开腿,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优质蛋白,保持低盐(每日少于5克)、低脂、低糖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三是禁吸烟,限饮酒,避免吸入二手烟;饮酒需限量,尽量不喝白酒、啤酒。四是勤体检,识信号,普通年轻人每年至少做1次体检,包含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检查;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三高”人群,每半年体检1次,额外增加心脏彩超(排查先天性心脏结构问题);牢记心梗的典型与隐匿信号,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五是注意心理减压,保持好心情,学会调节工作与生活节奏,避免长期过度劳累;通过运动、听音乐、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

    医学指导

    庄洪标: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心血管疾病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疾病质控管理分会委员,擅长诊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房颤等疾病,熟悉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延伸阅读

    认知误区容易让年轻人误判

    年轻人心梗死亡率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知误区和症状“伪装”。超过六成的青年心梗患者发作前无明确先兆,部分人甚至体检报告“几乎正常”。国内多位心血管专家通过对年轻心梗患者的案例分析,总结了以下五大误区。

    误区一:“体检正常”就等于心脏健康。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无声且缓慢”的过程,即使冠状动脉堵塞90%,有些人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体检中的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早期病变;一旦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几分钟内就会导致心肌坏死。

    误区二:瘦人不会得心梗。有些瘦的人长期久坐、吸烟、饮食油腻,虽体重达标,但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血管仍会出现狭窄、栓塞。

    误区三:熬夜后“补觉”就能抵消危害。长期昼夜节律紊乱会导致血压、血糖波动,降低血管弹性,反而增加心梗风险。睡眠质量比时长更重要,规律作息才是关键。

    误区四:运动越激烈越好。身体疲劳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若突然进行跑步、健身等剧烈运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斑块破裂。年轻人运动应遵循“中等强度、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度运动。

    误区五:情绪“忍一忍”就过去了。长期压抑焦虑、愤怒等情绪,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导致血压升高、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除了认知误区,青年心梗的“伪装”症状也容易被误判。老年人心梗多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但年轻人的症状更隐匿,常被当成“胃病”“颈椎病”“牙痛”。专家们列举了三类典型“伪装”信号:一是腹痛、恶心。部分青年心梗患者会出现上腹部剧烈不适,伴随恶心、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不良或急性肠胃炎;二是肩膀、下巴疼痛、牙痛。心梗引发的疼痛会放射至肩背、下巴、牙齿,曾有患者因牙痛反复看牙科,最终确诊心梗;三是呼吸困难、乏力。有些患者无胸痛症状,仅表现为呼吸急促、体力不支,常被误认为“累着了”,因而延误就医。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