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望闻问切”精准灭蚊
七台河市爱心物资运抵江门
心怀“双碳”梦 扎根侨乡热土
“五步灭蚊行动”筑牢家庭防疫屏障
社区治理“死角”有望变身休闲小公园
鹤山古劳双桥绘就水乡发展新景
江鹤高速改扩建项目实现双向八车道全线通车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传统渔村到“大湾区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鹤山古劳双桥绘就水乡发展新景

游客乘船游览古劳水乡。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敏锐 张泽彬

    “乘船穿行在水乡河网,就像走进了一幅风景画,看着飞翔的鸟儿,呼吸着泥土的芬芳,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与家人一起体验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横海泛舟”后,来自广州的游客徐女士笑着说道。

    近年来,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古劳镇双桥村立足“岭南水乡”的资源禀赋,以文旅融合为笔、以生态治理为墨,从一个传统渔村成功蝶变为“大湾区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2022年至2024年,双桥村实现村组两级集体经济收入从453万元跃升至838万元,增幅高达85%,先后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双桥村用“文旅兴村、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绘就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发展文旅产业

    水乡魅力引客来

    国庆假期,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成为不少大湾区亲子家庭的旅游目的地。在景区漫步,处处都是惊喜:咏春会馆门口,醒狮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起舞,咏春学徒一展风采,拳拳生风;在岭南风情街,“鲜卑汉子”骑着壮硕的马匹在街头巡游;走进鲜卑民俗部落马术表演场,马战实景剧《岭南长风》震撼上演,骑手的惊险动作让游客拍手叫绝;入夜,打铁花、火壶、九龙火、喷火表演点亮水乡夜空。

    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为双桥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旅活力,这离不开双桥村塑造“水乡运营体”,变零散资源为发展合力的运营智慧。双桥村以华侨城集团进驻开发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为契机,成立荣耀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通过经营权入股整合27个经济组织,将643亩零散耕地和鱼塘“凝零为整”。

    2020年,集渔耕体验、农业观光与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江门古劳水乡旅游区正式开业,自建成以来,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49万人次,2023年3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提升游客体验,双桥村还引进专业文旅公司投资3亿元为景区新增了13个游乐项目;引入中传华夏国际文旅发展集团投资3680万元建设综合性水上游乐项目,优化游船线路,持续提升景区品质与吸引力。

    双桥村文旅项目带动近100人就业,并吸引游子归巢创业,成功引入水墨·方塘艺术酒店、公度书院等特色业态,逐渐成为大湾区旅游热门打卡村落。

    提升圩镇风貌

    精绣“水乡风景图”

    驾车经过双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幢幢墙体洁白、富有水乡风情的建筑映入眼帘。“时隔多年再次来到双桥村,我们明显感受到村庄的‘颜值’变高了,环境更加整洁,游玩体验更好了!”来自佛山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文旅产业兴旺的同时,双桥村坚持生态为底、风貌为笔、共治为砚,精绣出一幅“水清居美、人和景明”的“水乡风景图”。

    以美丽圩镇建设为契机,双桥村推行“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环境整治模式,形成上下联动的治理合力。据统计,全村累计投入超千万元,完成34个自然村的环境卫生整体提升,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长效保洁机制。在水环境治理上,该村扎实推进河涌清淤、鱼塘尾水净化两大重点工作,通过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水质,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成功创建省级湿地公园,实现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旅游融合共生,成为区域绿色发展新地标。

    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双桥村投入300多万元完成双桥圩风貌提升,对42间农房实施外立面微改造,融入岭南传统与水乡文化元素,实现“颜值”“气质”双提升。同时,系统开展“三线”整治与污水治理,进一步完善路灯照明、人行步道及垃圾分类设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双桥村爱兰黄公祠附近,一间绘有彩虹图案的房屋吸引游客们驻足拍照。村中不少农房也穿上“新衣”,化身“网红打卡点”。近年来,双桥村积极发动村民、热心企业家、返乡大学生等利用废旧建材资源和闲置地,打造了6处口袋公园、6幅网红墙绘及20处“美丽庭院”,种植水杉、宫粉紫荆等乡土树种1500余棵,塑造“推窗见绿、开门入园、步步皆景”的诗意水乡风貌。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