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住在会城街道城西社区翠湖居的刘女士安心地带着孙子在楼下新铺的草坪上嬉戏;而在几公里外的汇侨花园,保安正为进入小区的访客喷洒驱蚊水。
这背后,是两个不同类型小区针对同一场“健康保卫战”的探索——如何切断蚊媒疾病传播链,让家园远离蚊虫滋扰。
江门日报记者 黄胜
破题
生态改造 精准防控
翠湖居是一个拥有338户、887人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因物业管理缺失,公共绿地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以前这里的凳子都不敢坐。有一次,我带着孙子在楼下玩,被蚊虫咬了很多包,孩子痒得直哭。”刘女士的无奈,是许多居民的共同记忆。茂密低矮的灌木丛、竹林,不仅堆积落叶杂物,更形成了天然的隐蔽积水区,成为白纹伊蚊等病媒生物的“完美产房”。
管理完善的封闭式小区汇侨花园则面临着另一种挑战。小区物业管理人员吴伟德坦言:“我们小区绿地率高,景观植被多,在提升环境的同时,也伴随着蚊虫滋生的风险。”
面对困局,两个小区开出了不同的“药方”。
在翠湖居,破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重塑生态环境”。城西社区党委委员梁锦瑶回忆道:“入户宣传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向我们反映蚊虫多的问题。我们意识到,单纯喷药治标不治本。”会城街道办、城管部门、社区三方联动,最终确定了“砍竹换草”这一治本之策,将易积存雨水、枝叶茂密的灌木和竹子全部清理,替换为通风性好、不易积水的大叶油草。这看似是“减法”,实则是生态功能的“加法”,不仅彻底清除了蚊虫的核心孳生地,更让小区告别了以往的杂乱景象,实现了“颜值”与“健康”的双重提升。
“以前这一片很乱很脏,现在干净了很多了。非常支持!”居民林姨的感慨,道出了环境改变带来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汇侨花园则侧重于“在现有高标准上实现精细化管理”。9月29日下午,记者看到,小区的志愿者正背着消杀设备在绿地中作业。吴伟德介绍,他们已将灌木统一修剪至不高于10厘米,并且每日安排消杀。此外,一套“组合拳”式的防线被建立起来:清理绿地落叶垃圾、为下水道安装防蚊纱网、在主要出入口张贴防蚊灭蚊宣传海报、为访客喷洒花露水……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在不改变整体绿化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精细化的日常管理,将蚊虫滋生和叮咬的风险降至最低。
启示
治理升级 主动干预
两个小区的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蚊媒防控必须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干预转变,从依赖化学消杀向注重环境治理转变。
翠湖居的“生态改造”模式,为众多无物业管理、预算有限的老旧开放式小区提供了范本。它证明,通过一次性的、根本性的环境改造,即使后续维护力量薄弱,也能长期保持较低的蚊媒密度。
汇侨花园的“精细布防”模式,展示了资源充足的封闭式小区如何将防蚊灭蚊提升为一种常态化的高品质物业服务,让居民生活更舒心。
“接下来,区园林部门会完成补种草皮、低矮绿植的工作,我们社区也会跟进好补种情况。”梁锦瑶表示。而汇侨花园门口那瓶小小的花露水,则折射出防蚊意识已深入人心。
从翠湖居的“大刀阔斧”到汇侨花园的“绣花功夫”,两条路径,一个目标——守护居民的健康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