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记者 罗霈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随着台风“麦德姆”带来的暴雨退去,蓬江区迎来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健康保卫战”。
面对基孔肯雅热疫情传播风险陡增的严峻形势,10月6日至8日,一场以“清积水、清垃圾、灭蚊虫”为主题的“两清一灭”爱国卫生大行动在蓬江区全面铺开。短短3天时间里,2.5万名党员干部带头、超30万名群众参与、600余支志愿队伍助力,以“全民皆兵”的磅礴气势,织就一张覆盖全城的蚊媒防控网,为节后复工复产复学共筑“健康长城”。
抢抓“雨后48小时”窗口期
切断蚊虫繁殖链
台风过境后,大量积水点成为蚊虫孳生的“温床”。随着假期返程高峰的到来,人员流动加剧,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传播的风险上升。
10月5日,市虫媒传染病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在全市范围深入开展“两清一灭”爱国卫生统一行动的通告》。蓬江区闻令而动,结合实际深入研究,迅速制定出台行动方案,印发《关于在全区迅速组织开展“两清一灭”大行动的通知》,要求各镇(街)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以最快速度、更多力量投入“两清一灭”,抢抓“雨后48小时”黄金窗口期,切断蚊虫繁殖链。
行动首日,蓬江区直机关1500余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6个镇(街)1000余名工作人员、800余名村(社区)干部带头冲锋。其中,在环市街道里村社区旧村片区,党员干部联合建筑工人、志愿者共600人集中开展攻坚行动。钩机轰鸣、徒手清杂、入户宣传同步推进,30余辆运输车往来穿梭,拆解废弃房屋残垣断壁,清理建筑垃圾、野生绿植和积水容器。
“机械+人”联动助力“死角清零”。在潮连街道,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联合多家企业开展无人机高空全域消杀行动,构建“企业自主防控+政企合作攻坚”双重防控体系;在棠下镇,党员干部带头,全员下沉一线作战,统筹组织分时段实行“上中下”立体工作法,日间时段集中攻坚“上”至楼顶清理,“下”到清理积水以及瓶罐、瓶盖等各类容器,夜间时段则聚焦楼“中”重点开展入户排查。
村民李伯感慨道:“翻盆倒罐后才知道,一盆积水就能养出这么多蚊虫!”
“亲子+银发”志愿队,温暖传递。杜阮镇尚朗社区的亲子义工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孩子们举着灭蚊宣传牌,与父母一起入户派发蚊香、讲解防蚊知识;银发志愿者在楼道间巡回宣传,用邻里熟络的“家常话”科普防疫知识。
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庞宏今年已逾70岁,他表示:“这是我住了几十年的家。作为一名老党员,越是这种时候,我越要冲锋在前。”
“科技+专业”赋能,精准打击。蓬江区直民兵应急成蚊消杀队启用热烟枪、无人机等设备,对闲置房屋、楼道转角、下水道口、花丛绿化、垃圾存放点等重点部位进行“地毯式”消杀;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在下水道投放倍硫磷杀虫剂,科学阻断蚊媒繁殖链。
全民参与共同行动
为家园筑起防线
排查整治——6个镇(街)清理蚊虫孳生地4548处,出动钩机设备、运输车辆等858辆;
垃圾清运——清除垃圾杂物2943.1吨,可填满12个标准游泳池;
消杀覆盖——138个村(社区)共清理冷巷1106条,清理闲置屋1220次,惠及超85万群众;
物资投放——派发灭蚊烟片95万片,足够为30万户家庭提供防护;
宣传动员——开展入户宣传近10万次,发放防蚊手册25万份,居民防蚊知识知晓率提升至98%。
在这场战役中,党员干部始终是“主心骨”。区司法局将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纳入公务员绩效考核,主要领导担任棠下镇石滘村防蚊灭蚊行动组长,班子成员全部挂点社区推进防蚊灭蚊工作;市残联党员突击队直面荷塘镇三丫村这一“钉子村”,女队员们搬运废弃植物、清理肥料桶,赢得群众点赞。
统一战线成员也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与党员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通过捐赠消杀无人机、热力烟雾机、消杀物资、清凉饮料、矿泉水等方式助力村(居)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实际行动彰显社会担当。
疫情防控,既要“硬核”手段,更要“温情”服务。在各村(社区),常常能看到干部为独居老人清理天台积水,主动帮忙检修水管;志愿者为返程务工人员提供免费蚊香和防蚊手册……这些细节,让防控工作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爱国卫生运动不是一阵风,而是守护健康的持久战。”如今,走在蓬江的大街小巷,可见居民主动清理花盆积水、物业定期喷洒药物的场景。这场“两清一灭”爱国卫生大行动,不仅阻断了疫情传播,更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党员干部的冲锋陷阵,到普通市民的自觉行动;从科技设备的精准赋能,到志愿服务的温暖传递,在这场全民参与的“健康保卫战”中,大家用汗水与智慧,为家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健康防线。这场基孔肯雅热防控攻坚行动,有赖于每一位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这份担当责任,必将激励蓬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