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知名歌手在访谈节目中表示,她曾患上“蛇缠腰”(即带状疱疹,民间俗称“生蛇”),这段经历让她彻底戒掉了熬夜坏习惯,养成早睡习惯。引发不少网友对这类疾病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带状疱疹?哪些人容易患病?又该如何预防?记者进行了采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君 温颖
A
疼痛是最重要症状
据介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与引起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种。当一个人初次感染这种病毒时,可能会患上水痘。水痘痊愈后,病毒并不会离开人体,而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江门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负责人何家俊表示,带状疱疹可以发生在任何有神经分布的区域,最常见于单侧的胸背部、腰腹部,这也是“蛇缠腰”说法的来源。需要强调的是,它一般不超过体表中线,不会真的“缠一圈”。其次是头面部(三叉神经),尤其需要警惕,可能累及眼睛,引起角膜炎、结膜炎,甚至影响视力,还可能累及听觉神经,导致耳鸣、耳痛、听力下降甚至面瘫。此外,四肢等部位也可发生。
何家俊表示,带状疱疹可分为三个时期,但疼痛是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症状,可表现为针刺样、烧灼样、电击样或刀割样疼痛。
前驱期:出疹前1—5天,可能出现乏力、低烧、头痛等全身症状,但最具特征性的是局部皮肤灼热、刺痛、瘙痒或痛觉过敏(即轻微触碰或者接触毛发就感到剧烈疼痛),此时皮肤完好,很容易误诊为心脏病、胃痛或关节痛。
出疹期:在疼痛部位出现簇集性的红色斑丘疹,并迅速演变为透明的水疱,甚至脓疱、血疱。水疱沿身体单侧的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分布,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两个神经节段皮疹,但一般不在同一水平面。免疫功能缺陷者,甚至泛发全身,但仍以某一神经节段为主。水疱壁紧张,疱液清澈,后续可能变浑浊或破溃、结痂。
恢复期:通常2—4周后,水疱会干涸、结痂脱落,可能留下暂时性的红斑或色素沉着。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可遗留瘢痕。
B
发病与免疫力关系密切
该歌手通过亲身经历呼吁大家要重视睡眠与免疫力的提升,这一观点得到医生的认同。何家俊表示,病毒被再次激活的根本原因在于机体针对该病毒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无法再有效压制潜伏的病毒。“体内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警卫队’,平时能牢牢看管住潜伏的病毒。一旦警卫队‘松懈’或‘兵力不足’,病毒就会趁机作乱。”何家俊说。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皮肤科主任阳忠辉表示,带状疱疹的发病与免疫力关系密切,以下因素会增加发病风险:
1、年龄增长: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就会自然下降(免疫衰老)。
2、压力过大:长期精神紧张、过度疲劳。
3、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生活习惯差: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
阳忠辉表示,大多数带状疱疹患者不会复发,但免疫力严重低下者可能多次复发。疱疹病毒不能被彻底清除,初次感染消退后,病毒会潜伏于黏膜、血液以及局部感觉神经节和多数器官内“伺机而动”。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紧张、生活压力大、感染、感冒时,就可能引发带状疱疹。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带状疱疹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发病也越来越多,不要因为年轻就放松警惕。
C
有可能出现后遗神经痛
带状疱疹会传染吗?阳忠辉表示,带状疱疹患者的水疱液中含有高浓度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如果既往未罹患过水痘或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尤其是儿童)直接接触了这些水疱液,有可能被感染并患上水痘,但不会直接导致接触者患上带状疱疹。阳忠辉提醒,皮疹结痂前,患者应避免接触孕妇、新生儿和免疫力低下者。
“大多数人一生中只患一次带状疱疹,但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存在复发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人群中,复发率会高些。”何家俊提醒,带状疱疹最需要警惕的就是其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PHN是指皮疹痊愈后(通常指皮疹出现后3个月),原皮损区域仍然存在持续性疼痛。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风险和疼痛程度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尤其超过60岁)、急性期疼痛越剧烈、皮疹越严重,发生PHN的风险就越高。“PHN非常顽固,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严重折磨患者的身心健康,是本病防治的重中之重。”何家俊说。
此外,还可能遗留疤痕、色素沉着,若病毒侵犯面部特定神经,可能导致永久性的面瘫、听力和视力受损等。
阳忠辉提醒,早期诊断和治疗(发病72小时内)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一旦出现疑似症状(特别是单侧皮肤疼痛),应尽早就医。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是减轻急性期疼痛、缩短病程、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关键。
日常如何预防带状疱疹?何家俊提醒,首先要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锻炼、管理情绪、减轻压力。积极治疗和控制基础慢性疾病;其次,接种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疫苗,无论之前是否得过水痘或带状疱疹,均可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