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是一种恶性肿瘤。江门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行政副主任、髓系肿瘤亚专业负责人萧杏贤表示,慢粒虽然是一种恶性肿瘤,但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处于慢性期,通过规范治疗可以长期控制病情,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管理的慢性病。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何家怡
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
15岁的小李在体检中发现白细胞显著升高,经骨髓检查确诊为慢粒(慢性期)。在口服靶向药治疗仅一个月后,其血常规指标已完全恢复正常,顺利回归校园学习生活。
萧杏贤介绍,慢粒是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根源在于染色体异常,通常是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形成“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这一异常会催生BCR-ABL融合基因,该基因会导致白细胞发育停滞在中晚幼粒细胞阶段,且不受控制地增殖,使得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过多,未成熟的幼稚白细胞还会进入血液,影响其他正常血细胞的生成与功能,进而引发各类症状。
萧杏贤表示,慢粒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不少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患病的。但如果身体出现以下信号,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一是出现乏力、盗汗、不明原因发热,以及体重不明原因下降的情况;二是脾脏肿大,具体表现为左上腹饱胀,甚至能摸到包块;三是贫血相关症状,如脸色苍白、头晕、心慌、注意力不集中;四是不明原因的骨痛。“这些症状可能与慢粒相关,及时检查才能尽早明确病情,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萧杏贤说。
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
慢粒并非“绝症”,它是一种进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三个阶段。“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处于慢性期,只要接受规范治疗,病情就能长期得到控制。慢粒也能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成为可管理的慢性病。”萧杏贤表示。
60岁男性患者确诊慢粒(慢性期)后,接受口服靶向药物治疗2年,BCR/ABL基因水平降至MR4.0,并持续稳定超过两年。治疗期间,患者生活质量良好,与常人无异。如今患者65岁,已停药一年半,定期复查均未发现疾病复发迹象,身体状况良好。
50岁男性患者确诊慢粒(慢性期)已十余年,其间持续接受口服靶向药物治疗,早已恢复正常工作与日常生活。多年来病情一直稳定,患者无不适,生活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萧杏贤介绍,目前慢粒(慢性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口服靶向药物,靶向药物能精准作用于慢粒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BCR-ABL融合蛋白,阻止其传递异常的增殖信号,从而抑制新的CML细胞生长,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随着靶向药物的广泛应用,慢粒患者的生存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慢粒慢性期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提高到85%—90%,多数患者能够长期生存,生活质量也接近正常人。”萧杏贤说。
规范治疗提高生存质量
确诊慢粒后,如何提高生存质量?萧杏贤给出以下建议:
坚持服药是基础。患者确诊后要立即开始治疗,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擅自停药或减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定期复查不能少。治疗开始的第1个月,每周需复查血常规;治疗后的第3、6、12个月,要评估骨髓染色体情况,同时每3个月监测BCR-ABL基因水平,以此评估疗效。此外,还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合理饮食很重要。日常饮食应选择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慢跑等运动方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
做好心理调适。患者要学会接受疾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若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的情况,可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生育计划需谨慎。男性患者一般不会受疾病影响生育,而女性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订妊娠计划,通常需要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
远离烟酒护健康。戒烟限酒能减轻肝脏负担,同时降低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萧杏贤表示,只要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慢粒患者也可以回归正常生活轨道,拥有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