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吵架,情绪激动时突然大口喘气;考试前极度紧张,感觉吸不进气;因为一个坏消息而恐慌,手脚发麻、头晕眼花,感觉快要晕倒了……别慌!这很可能不是心脏病,而是“过度通气综合征”造成的身体误会。
何为过度通气综合征?
简单来说,过度通气综合征就是太紧张了,一不小心呼吸得太卖力,然后造成身体误会。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管护师尹小群表示,平时我们的身体自动调节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当你“情绪爆炸”(比如焦虑、恐慌、压力大、大哭大闹)时,呼吸中枢就“上头”了,疯狂指示“用力吸”“用力呼”,结果呼出的二氧化碳比正常情况多太多,导致血液里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下降,引起了血液变碱(呼吸性碱中毒)。
“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先去看医生,排除心脏病、肺病等严重的问题。”尹小群表示,过度通气综合征发作时,身体会给你发出“报警信号”,但这些基本都是虚惊一场(但还是要重视):呼吸方面,感觉窒息、气不够用,忍不住要大口喘气、打哈欠。心脏方面,心跳急促、心慌、胸口疼。神经方面,头晕眼花、感觉快要晕倒,手脚或嘴唇周围发麻、有针刺感。肌肉方面,手指、手腕僵硬,甚至抽搐成“鸡爪”或“鹰爪”状。心理方面,会有强烈的恐惧感、濒死感。
如何防治?
如果已经确诊过度通气综合征,下次再遇到,千万别慌。尹小群表示,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心理暗示法,立刻告诉自己“我很安全,这不是心脏病,只是呼吸过度,过一会儿就好”,打破“越怕越喘,越喘越怕”的死循环。二是慢呼吸法,用鼻子慢吸4秒,然后屏住呼吸4—7秒,再用嘴巴像吹蜡烛一样慢吐8秒。重复几次,让呼吸节奏缓回来。三是转移注意力法,找人说话、看看周围的环境、摸一个东西感受它的质感,把注意力从呼吸上引开。
网上流传,“用塑料袋罩住口鼻呼吸,能吸回二氧化碳”。对此,尹小群表示,虽然理论上能增加二氧化碳的吸入,但操作不当(比如袋子裹太紧、捂太久),反而会导致缺氧,严重时可能昏迷。
如何预防?长远来看,关键在于管理好情绪。可以学习呼吸技巧,平时多练习腹式呼吸,让呼吸平稳成为习惯。管理压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比如做运动、听音乐等。寻求帮助,如果频繁发作且严重影响生活,“心理咨询”(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必要的药物可以帮助打破焦虑恐慌的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遇到以下情况必须立刻拨打120:如果没有明显诱因(比如没有吵架、没有情绪紧张),突然出现全身瘫软、说不出话,呼吸极度困难、嘴唇发紫,意识模糊、叫不醒等情况,可能是严重过度通气或其他急症(比如肺栓塞、心梗)的信号,必须马上送医。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梁爽 李银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