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节粮减损成效显著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
eSIM手机业务全国上线
中欧北极快航航线首艘货船抵达英国
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南海之滨
IMF上调全球增长预期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5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节粮减损成效显著
——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
10月14日,工作人员在湖南省常宁市官岭镇一水稻烘干工厂作业。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4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在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时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扎实推进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进展符合预期,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粮食市场供应充足,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发布会上介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从设施条件看,深入推进粮食仓储物流项目建设,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

    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

    粮食收购事关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十四五’时期,我们把粮食收购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持续优化为农为企服务。我国年均粮食收购量在4亿吨以上。”刘焕鑫介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市场平稳。

    今年的秋粮收购工作正在陆续展开。针对今年秋粮收购工作重点,刘焕鑫表示,将着力推进市场化收购,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多措并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活跃市场购销;精心组织政策性收储,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同时,合理把握各级各类储备收储轮换时机节奏,精准落实调控措施,推动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

    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

    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

    粮食储存减损更加有效。农户储粮方面,在全国主要产粮大县建成了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粮食干燥、清理、收储等服务。粮库储粮方面,大力推进现有仓房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目前在粮库已经广泛普及应用。“我们的粮食储存管理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迈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秦玉云说。

    粮食资源利用更加充分。组织制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引导企业合理掌握加工精度,提高粮油产品出品率,避免过度追求“精、细、白”。

    节粮减损氛围更加浓厚。挖掘粮食流通领域节粮减损典型案例,推动节粮爱粮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粮食应急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粮食应急保障至关重要。

    刘焕鑫说:“近年来,我们坚持底线思维,扎实推进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粮食应急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加强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各地结合实际需要对预案进行动态完善。

    加强粮食应急协作体系建设。组织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华中、西北、东北等7个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区域、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架构逐步成形,粮食应急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加强粮食应急企业体系建设。本着优中选优、动态更新的原则,选定一批大型粮油加工、物流配送等企业作为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省一级也确定相应企业,加大政策支持,统筹调度企业资源,激发企业社会责任担当,推动粮食应急保障企业做到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

    强化粮食应急保障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始终紧抓不放。刘焕鑫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在打基础、提能力、强支撑上下更大的功夫,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持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更好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