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侨乡大地,民族团结之花怒放,就像象征团结的石榴一样籽籽同心。
昨日,江门市民族团结工作再传捷报——在当日举行的2025年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台山市都斛镇人民政府被评为“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鹤山市龙口镇党委书记温启胜、新会泓达堂陈皮生态庄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长亮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不仅是对江门深耕民族工作、助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所贡献力量的充分认可,也是江门近年来扎根基层夯实民族团结根基、凝聚侨乡民族共识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江门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如今,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烂绽放,各族儿女不断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同心绘就籽籽同心的侨乡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朱磊磊 通讯员 尹惠仪
文化凝心
构建侨乡教育矩阵
踏入鹤山市龙口镇霄南鲜卑古村落,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村史民俗文化馆和10多座源氏宗祠诉说着鲜卑后裔源氏的历史。这个有着75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民俗文化和民族团结交融而闻名,如今,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打卡胜地”。
近年来,在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龙口镇把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和“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持续挖掘霄南村鲜卑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历程中的文化内涵,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中,首批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暨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在霄南村挂牌成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典范。
从一个村,看江门变化全局。霄南村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典范的背后,是我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江门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实,坚持立足侨都资源,用好地缘、血缘、族缘和文化同根等优势,全域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海外延伸。
在新会梁启超故居,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情怀与良好的家风家教在这里代代相传;探访台山林基路烈士红色教育基地,历史的红色印记与迤逦的田园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五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内,近80名专家学者齐聚江门交流学术观点、碰撞思想火花、传递家国情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智慧……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江门持续升级全市2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重点培育新会梁启超故居、台山林基路烈士红色教育基地、开平赤坎华侨古镇、鹤山霄南鲜卑古村落4个“铸牢基地”,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教育意义,不断提升“铸牢基地”在学术研究、宣传教育方面的影响力。
文化阵地的夯实,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播撒得更广。近年来,江门积极接待来自港澳青年研学团、海外侨胞寻根团及国内各民族参观团体,通过23个“铸牢”工作站点下沉,连接21个国家和地区28个世界江门青年大会联络分部开展200余场跨境交流,实现“理论研究+实践教育+基层延伸”三维体系协同发力,让海内外中华儿女在互动中增进认同,在交流中凝聚共识,不断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和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推向纵深。
文体润心
织密民族交融纽带
观众席上,群众擂鼓摇旗、呐喊助威。赛场上,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队来自不同民族的桨手们同坐一舟,目光如炬,动作整齐,每一次发力都传递着同舟共济的信念。赛场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生动课堂,展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
“不管哪个民族,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这是廖长亮常挂在嘴边的话。新会泓达堂陈皮生态庄园有限公司现有员工300余名,苗、壮、瑶等少数民族员工占比达15%,企业在廖长亮的带动下成立了龙舟队,将龙舟文化融入经营日常中,将民族团结寓于每一桨的同步起落中。
体育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对此,江门市体育运动学校蒙古族教练员道格套深以为然。
“体育运动是民族团结的天然纽带,在竞技与协作中,各民族打破隔阂、凝聚情感,让团结具象可感。”道格套多次参加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每一次参加他都感到很亲切、很温暖,“无论是谁赢得比赛,参赛者和观众都会由衷地为获胜者欢呼。大家彼此尊重,友好相处,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温暖底色。”道格套说。
在广东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开展之际,江门引导各地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事业,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市的推广普及,以体育为媒,建设深化各民族“三交”新桥梁。
与体育相同,文化同样能够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当灯光亮起,音乐随之响起,来自新疆喀什地区歌舞剧团的46位优秀文艺工作者,身穿民族服饰走上了江门市文化馆文化剧场舞台,一个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轮番上演,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这是一场双向的文化交流。”回忆起去年上演的“山河万里 粤喀同心”喀什地区感恩广东援疆文艺交流演出(江门站),江门市文化馆副馆长、蓬江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向昌辉仍记忆犹新。在他看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
为全方位展现绚丽多彩的侨乡特色民族文化,在北京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广东体验项目中,江门以独具特色的侨元素文化展示和互动体验,向全国观众生动呈现了侨乡文化的独特魅力。面向海内外各民族儿女,江门通过举办“彩墨融情·共筑中国梦”美术和书法作品邀请展、2025年“少年中国说”华裔新生代中文朗诵大赛、“启超文脉·书香新会”2025年全民阅读暨梁启超文化月活动、鹤山市龙口镇首届鲜卑古村落“友和杯”书法大赛等系列精彩活动,让国内各民族青少年和海外华裔新生代共品国韵、共诵经典、共绘华章,在同频共振中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使文化纽带跨越山海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
同心致远
搭建跨域民族团结连心桥
步入台山市都斛镇林基路烈士纪念馆,一楼展厅里立着林基路铜像,昂首挺胸,目光坚定。
八十余载岁月流转,林基路的精神始终是侨乡与新疆联结的纽带。近年来,都斛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烈士红色资源为根基,构建起立体化红色教育矩阵——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与社会宣传体系,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让红色基因浸润人心。
这份精神共鸣跨越千山万水,远在新疆库车市,当地群众仍广泛传颂着这位来自侨乡的烈士相关事迹。如今,都斛镇与库车市已建立跨区域常态化协作机制,从文化传承到地方发展,从民族团结到精神弘扬,两地以英烈精神为桥,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交流中愈发深厚。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祖国大地,江门留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过去,但都有一个相同的未来,那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句来自新疆维吾尔族学生的感言,至今仍深深镌刻在台山市第一中学教师韩方程的心中。
2020年,韩方程踏上援疆支教之路,其间,韩方程与不同民族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他将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融入每一堂课中,让学生在活动与思考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作为援疆教师,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而且要带动更多的本地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智力援疆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韩方程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民族团结的暖流从不被地域阻隔,在侨乡大地,多元文化的交融同样精彩纷呈。每年农历三月三,广西壮族传统歌节都会在此焕新亮相——江门市广西商会连续多年举办三月三特色活动,让五邑群众直观感受广西文化的魅力,也让在江各民族同胞找到“家的归属感”。
文化交融之外,产业协作更成为民族团结的“硬核纽带”。“把广西的好资源带到江门,把江门的好经验带回广西。”江门市广西商会执行秘书长陈晓莹的话,道出了商会的“桥梁使命”。商会积极引导会员企业返乡投资,推行“一县一业”帮扶模式,让粤桂两地资源互补、发展共赢。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侨乡大地上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结出累累硕果,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江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美好新篇章。
典型事迹
台山市都斛镇
讲好林基路故事 弘扬民族团结精神
台山市都斛镇,既是革命烈士林基路的故乡,也是浸润民族团结基因的热土。近年来,都斛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林基路红色精神为魂、产业融合为翼,搭建各民族群众同心桥梁,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潭江流域绚丽绽放。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走进都斛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林基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林基路的铮铮誓言仍在回响。这位出生于都斛镇华侨家庭的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在新疆工作期间深受各族群众爱戴,1943年不幸牺牲,以27岁的生命诠释了民族团结的初心。
为传承这份精神遗产,都斛镇精心构建立体化红色教育矩阵:林基路纪念公园通过生平事迹展再现烈士光辉足迹,修旧如旧的故居以及融入民族元素的初心大讲堂、记录台山革命史的展览、展现侨乡儿女奋斗历程的侨文化展,以及嵌入红色文化的栈道,共同构成多元教育载体。
都斛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宣传中,构建全覆盖宣传矩阵。通过承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持续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进校园、民族政策宣传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使民族团结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全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全覆盖,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日益牢固。
此外,都斛镇积极探索“红色+”融合发展路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以大纲村为核心,该镇串联起林基路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东滘口胜利大营救旧址、台山中国农业公园、都斛海鲜街等景点,精心打造了一条集红色教育、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鉴于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感悟红色精神的同时,体验侨乡农耕文化与滨海风情。2024年,该线路吸引各民族群众观光学习超27万人次,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为更深入讲好林基路故事,弘扬民族团结精神,2025年初,台山市与新疆库车市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深化对林基路革命事迹的研究与宣传,将其置于中国革命史和民族发展史的大格局中,让革命精神成为两地民族交流的桥梁。
鹤山市龙口镇党委书记温启胜
深耕民族团结 赋能高质量发展
走进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特色民宿与牛肉餐馆升腾着乡村振兴的烟火气,青砖黛瓦间的鲜卑文化让这里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打卡胜地”。这幅生机图景背后,是龙口镇党委书记温启胜深耕民族团结工作、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昨日,他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近年来,温启胜结合鲜卑后裔古村落文化特色,依托文旅产业,加速推进农文旅融合,把产业培育、企业发展同群众就业、乡村振兴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具有霄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温启胜深知,鲜卑文化是霄南的特色名片,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上任后,他的首要任务便是深挖这份“历史宝藏”,带领龙口镇锚定“文化引流、研学引人、人流引资、投资引产”思路,让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为激活文化动能,温启胜多次对接上级部门与专家学者,纵深挖掘鲜卑族融合故事:推动暨南大学、五邑大学在霄南村挂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支持编撰《源氏鲜卑后裔源流考》,还承办江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场会,让霄南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24年,他主持升级改造霄南鲜卑古村落文化馆,重修古城墙、设置民族融合发展史景观,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的历程。同时,积极推动源氏后人与内蒙古、山西等地鲜卑后裔建立联系,引入民族特色文旅项目,举办马拉松、农民运动会等活动,让霄南村成为民族融合沉浸式体验地。
在“百千万工程”推进中,温启胜将霄南村的发展经验延伸至其他地区,以粤桂协作搭建起“共富桥梁”。
温启胜引导本土牛肉企业赴广西龙州县发展肉牛养殖,创新“广西养殖、龙口销售”模式,既带动龙州县育牛、甘蔗种植产业增收,又为龙口牛肉产业筑牢供应链。
扎根基层多年,温启胜曾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获鹤山市嘉奖11次。
新会泓达堂陈皮生态庄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长亮
以非遗为笔绘就民族团结画卷
潭江碧波之上,龙舟竞渡的号子声穿越两岸;陈皮工坊之内,醇厚药香里藏着多元文化交融的暖意。这幅民族团结图景的背后,是新会泓达堂陈皮生态庄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长亮的深耕。这位身兼“大泽赛龙舟”与“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企业家,以文化为纽带、实业为根基织就团结网。昨日,廖长亮获评“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16年,廖长亮成立新会泓达堂陈皮茶业有限公司。为凝聚各民族员工,他以龙舟为钥:“不管哪个民族,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公司成立之初,他便组建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队,让各民族员工共训共赛,更将龙舟“拼搏、团结、奋进”精神融入企业管理,形成了“同舟共济”的氛围。
为让各民族员工“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廖长亮推动企业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在春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联谊共庆活动。端午节龙舟赛更是成为企业盛事,各民族员工组队参赛,在激昂的鼓点中深化情谊。公司设立的“民族互助小组”成为员工的贴心依靠,得益于这种包容互助的环境,少数民族员工平均工龄超8年,归属感强。
自小跟着父亲“扒龙舟”的廖长亮,将新会泓达堂陈皮龙舟队打造成国内外赛事的“劲旅”:2017年代表国家出征世界龙舟锦标赛,获四项冠军;2019年摘得中华龙舟大赛公开组年度冠军;2023年上半年在全国、省、大湾区五项赛事中夺得9金1银。
廖长亮打造“文化寻根+研学实践”模式,设计“陈皮制作体验—龙舟竞技参与—传统文化讲座”立体课程,让泓达堂陈皮生态庄园成为海内外各民族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窗口。2024年,庄园接待各民族青少年研学超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