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孔肯雅热疫情的警报在侨乡大地拉响时,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江门职院”)的教工党员们闻令而动,以“双报到、双服务”机制为纽带,在社区防疫一线筑起健康堡垒。自9月17日以来,该校党员突击队分26批次深入芝山、东风、里村等6个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用“翻盆倒罐”的实干精神织密基层防控网络。
文/图 江职宣
闻令而动 筑牢社区健康防线
“阿姨,花盆底部的积水要尽快清除,这地方最容易让蚊虫安家啦!”在芝山社区的巷道里,教工党员陈良老师耐心指导居民清理阳台杂物。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江门职院教工党员将防控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在蓬江区潮连街道的老旧小区里,他们手持长柄夹清理绿化带中的饮料瓶;在下水道口,队员们弓着身子安装防蚊纱网,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
自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生以来,该校党委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号召,组建党员突击队,教工党员主动下沉一线,协助社区投放灭蚊药包、安装防蚊纱网、清理积水和垃圾、开展入户宣传教育及灭蚊知识宣讲,用汗水筑牢社区健康防线。
自9月27日报名加入突击队以来,青年教师李雯馨与突击队全体成员并肩作战,在塘边社区防疫一线连日奔波——清运垃圾时互相搭手、疏通水沟时互相接力传递工具,虽然高温炙烤,但队员们始终在社区巷弄间穿梭。“身为党员,我们突击队全体成员义不容辞地冲在前面!”李雯馨说。她的话语也体现了整个团队“抗疫一盘棋”的集体担当。
党群同心
在沟通中凝聚防控合力
党员教师们的工作内容是指导并帮助居民清理花盆、积水、杂物,在可孳生蚊虫的水域撒驱蚊药,加装下水道防蚊网等。因为下沉社区经常入户,也会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
“刚开始清理积水时,有的居民觉得是小题大做。”党员教师吴慧蓉回忆起在社区清运垃圾的经历,当时一位阿婆看着他们汗流浃背地劳作,忍不住嘟囔:“几只蚊子而已,至于吗?”队员们没有急着辩解,而是解释:“婆婆,这蚊子可不是小事,它叮了生病的人再叮您,很可能把病毒传过来。您年纪大了,身体抵抗力弱,可得多注意。”说着,便动手清理墙角的废旧花盆和杂物,把角落的积水也彻底清理干净。后来,老人不仅主动配合,还叫来邻居一起加入,“那一刻我更真切感受到,我们党员在基层防控里,不只是干活的‘执行者’,更是政策的‘宣传员’。”吴慧蓉说。
“能帮社区居民,得到大家的认可,再辛苦也值得!”教工党员陈良老师说。在他看来,支援社区不仅是筑牢防疫安全屏障的具体行动,更是党员践行初心使命、彰显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
心声
党政办公室党支部胡琦老师:
这段社区灭蚊经历让我真切触摸到了基层党员“为民服务”的重量——弯腰清理积水时掌心沾到的微凉水渍,居民明白“积水生蚊”危害后恍然大悟的眼神,都让我清晰感受到:青春力量与民生需求原来如此紧密相连,那些看似琐碎的平凡行动,实则是筑牢社区健康防线的基石。
我也对“先锋模范作用”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从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翻盆倒罐”后有意识地“再检查一遍”,怕漏过任何一处积水;是面对居民疑惑时耐心地“再解释一次”,把防蚊知识讲得更明白;是高温天汗水浸透衣衫时的“再坚持一会儿”,要把当天的任务扎实完成。在每一次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担当”。
人文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党支部吴慧蓉老师:
我是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党员,第一时间响应党和学校的号召,主动报名参与灭蚊支援行动。每次支援,我都会提前抵达指定社区,和同事迅速分工、默契配合,包括楼道拐角的积灰处、灌木丛下的落叶堆等,凡是蚊虫容易孳生的角落,我们都逐一排查、绝不放过。
每次在劳动中获得群众的理解、认可或点赞时,我心里就又暖又亮。正是靠着这样的分工协作、多帮群众想一点,防控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大家心坎里。而这,不就是党员该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担当精神吗?作为一名党员,能亲身参与守护家园的行动,为街坊邻里出力,我既深感责任沉甸甸,更觉得这份付出特别光荣。
智能制造与装备学院智能制造教研室党支部麦泳锋老师:
投身疫情防控的这些日子,于我而言不只是一场防疫硬仗,更是一次直抵心灵的党性淬炼、一次躬身践行宗旨的生动实践。
党员身份从不是别在胸前的标签,是凌晨雨里排查时,不用人催就往积水多的老巷冲;是反复讲防控知识时,哪怕大爷大妈问三遍,也笑着再掰开揉碎讲一遍;是把“让群众少一分风险”这句话,悄悄融进每天的一举一动里——路过绿化带时会多瞅两眼排水口,碰到住户会多问句“家里花盆水倒了没”。这也让我越发明白:初心使命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宏大故事里,就藏在每一次帮群众解决小事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