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晨7点,开平市区的街道还笼罩在薄雾之中,显得格外寂静。无人机飞手雷志坚准时到达工作岗位,熟练地展开无人机机臂,检查药剂箱,设定好自主飞行航线。随着他按下启动键,这台多旋翼无人机发出有力的嗡鸣,腾空而起,精准地沿着预定楼宇群进行喷药消杀。
“看着自己操控的无人机将消杀药剂均匀地喷洒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那种使命感特别强烈。”雷志坚口中的“操控”,并非简单的遥控,而是需要持有中国民航局(CAAC)颁发的无人机驾驶执照的专业作业,而雷志坚的专业,来自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考证培训班。
去年,江门市技师学院与海南低空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低空智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面向社会开展无人机考证培训班(课程内容全面对接中国民航局无人机执照考试标准),目前已成为江门地区培训人数最多的培训点。“像雷志坚这样从我院走出的专业飞手,已成为消杀战线上的重要力量,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挥学院的专业技术优势,为我市爱国卫生运动贡献技能力量,意义重大。”江门市技师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从课堂到“战场” 技能在抗疫一线淬炼
自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以来,无人机消杀凭借其覆盖广、效率高、无接触的优势,迅速被应用到疫情防控实践中。
“我们接到任务时,时间紧、任务重,除了要求飞手持有无人机驾照,对操作稳定性和心理素质要求都很高。我和很多位在江门市技师学院培训的飞手都成为队伍中的骨干,承担了多次消杀任务。”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考证培训班毕业学员黄杰恒说。
雷志坚对此深有体会。在培训班上,他们不仅要学习复杂的飞行操控,更要掌握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航线规划、紧急情况处置等实战技能。“当时老师反复强调,我们手里操控的不是模型,而是关乎安全的专业设备。每一次起飞,都意味着一份责任。”当雷志坚操控着装载消毒液的无人机穿梭在楼宇之间,精准避开电线与树木时,才深刻体会到学院“实操强能”教学的真正含义。
在此次爱国卫生运动的消杀任务中,多名在江门市技师学院完成培训并取得驾照的学员挺身而出,操作无人机对多个重点区域的社区公园、背街小巷、垃圾中转站等进行立体式、无死角消杀作业,为筑牢社区防疫屏障贡献了独特的“技能力量”。
厚积薄发 打造侨乡低空领域技能人才“摇篮”
这些优秀飞手在抗疫一线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其背后是江门市技师学院在无人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上的前瞻布局与扎实积累。
作为江门第一所开办无人机应用专业的技工院校,去年,江门市技师学院与海南低空文旅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低空智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面向社会开展无人机考证培训班,开启了系统性、规模化培养低空经济领域技能人才的新篇章。
为了办好培训班,江门市技师学院在前期调研以及“软硬件”上都下足了功夫。
培训班筹备之初,学院专门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广泛听取江门市新业态行业工会联合会、快递行业协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意见,确保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本地在智慧农业、电力巡检、物流配送等领域的真实需求,力争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同频共振。
在师资方面,学院打造了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团队由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带头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谢俊文领衔,他多次担任省级无人机职业技能大赛执裁,深谙行业标准。团队成员甄挺晖老师作为机电学科带头人,不仅持有CAAC驾照,更具备无人机装调检修工(二级)技师证书,擅长跨学科技术融合。骨干教师吴越华和李桥星则分别以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风格和屡次指导学生斩获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一等奖的竞赛指导经验,成为团队中坚力量。
在课程体系上,培训班紧扣“岗证衔接”理念,设计了以“理论筑基+实操强能+认证适配”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学员们不仅要系统学习民航法规、航空气象学等安全运行理论,更要通过大量实操训练,掌握无人机起降、航线规划、特定任务执行等核心技能。尤为重要的是,课程还涵盖了无人机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查,旨在培养既能飞又能修的复合型人才。课程内容全面对标CAAC执照考试标准,并精准对接智慧农业、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真实岗位需求,真正实现了“学习即考证、结业即上岗”的培养目标。
成果初显 56名学员成功考取无人机驾驶执照
开班一年多来,江门市技师学院无人机考证培训班采用滚动式教学,已成功为80名学员提供了系统化培训服务。截至目前,已有56名学员成功考取中国民航局CAAC无人机驾驶执照。这些“持证上岗”的新生力量,正陆续在智慧农业、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崭露头角,将所学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谈及未来,江门市技师学院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院会进一步在培训班的开办中累积经验,优化专业教学,进一步响应和落实《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瞄准全省低空经济规模预期超过3000亿元的战略机遇,紧扣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培养更多优秀的无人机操控、装调检修等一线紧缺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