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回归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数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往往存在数量过多、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等问题,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综合能力。因此,如何在“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江海区朗晴小学 杜德新
“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要求
“双减”政策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精心挑选题目,避免简单重复和机械性的作业,确保作业量适中,既能满足教学巩固的需要,又不会让学生花费过多时间。
然而,减少作业量并不意味着降低教学要求,相反,对作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探究性作业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在“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将作业分为基础层、提高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作业主要针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的;提高层作业在基础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适合中等水平的学生;拓展层作业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是一些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完成。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后,基础层作业可以是计算给定三角形的面积;提高层作业可以是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求对应的高;拓展层作业则可以是让学生探究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在讲解了易错知识点后,设计专门的纠错作业,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进行针对性练习;在学习了新的方法后,布置相关的巩固练习作业,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方法。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学生容易在小数点的位置处理上出错,教师可以设计一组关于小数点位置确定的专项作业,强化学生对这一关键知识点的掌握。
作业设计优化实施案例
要求学生计算给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掌握基本的计算公式应用,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水箱,已知长、宽、高,求需要多少材料以及水箱的容积;或者将一个正方体木块切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求表面积的变化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在空间中的展开图规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并分析模型的稳定性与形状结构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优化,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设计分层作业、丰富作业形式、增加趣味性、加强针对性和合理控制作业难度等策略,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作业,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力助手,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让数学教育更好地服务学生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