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名小路变得“有名有姓”
“证”能量助力营商环境优化
挥别“火焰蓝” 迈向新征程
10分钟内完成水龙头组装
保障城市环境卫生
助力妇女技能提升就业增收
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揪出“症结”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鹤山持续推进“乡村著名行动”
无名小路变得“有名有姓”

鹤山市积极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全面开展覆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名排查工作,并精准建立“有地无名”清单。
鹤山市打造“二维码路牌”,市民用手机扫码即可“一码知路事”。

    “以前我家门前这条路没有名字,‘快递小哥’没法送货到家,很不方便。如今这条路有了名字,我上网买东西可以定位送货地址,方便多了!”昨日,古劳镇连城村村民温业荣告诉记者。

    今年,鹤山市被列为广东省“乡村著名行动”试点县。鹤山市民政局牵头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通过系统规划、科学命名和深入挖掘,目前,鹤山市9个镇已全面完成地名摸底排查,共排查出951条“有地无名”的道路,其中911条道路已完成规范命名。

    一条条无名小路终于有了响亮的名字,在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乡村治理打通“最后一公里”。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张舜同

    通讯员 胡坤怡

    无名小路有了名字

    “过去,不少乡村存在‘有路无名、有名无牌’的情况,这不仅给村民日常生活、快递配送、应急救援等带来诸多不便,还成为乡村治理的盲点。”鹤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鹤山市积极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鹤山市民政局发挥牵头作用,联合鹤山市自然资源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相关部门及镇(街),全面开展覆盖街路巷、自然地理实体、党群服务中心、农贸市场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名排查工作,并精准建立“有地无名”清单。

    “除了派出网格员开展入户摸排工作,部分镇(街)、乡村还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乡道及村内未命名道路开展普查、摸排及道路测量工作,加快推进‘乡村著名行动’。”上述负责人介绍。

    “‘乡村著名行动’是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古劳镇大埠村为例,该村以‘乡村著名行动’为契机,对村庄周边道路、村内街巷等进行统一命名和设标,使地名更加标准、统一,方便村民出行和快递进村。大埠村有着独特的龙舟文化,我们进一步挖掘和宣传该村的地名文化,对于推动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就业机会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乡村著名行动’有助于增强村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已建成村历史文化馆的大埠村,‘乡村著名行动’有助于该村以挖掘和弘扬乡村地名文化为抓手,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古劳镇公共服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冯惠英说。

    致敬咏春文化的“宗师路”,呼应水乡风情的“小江南路”,传承龙舟精神的“龙船亚路”……记者走访古劳镇多个乡村看到,过去的无名小路如今有了响亮的名字。据悉,在规范命名的过程中,鹤山市民政局高度重视地名文化内涵,把地方特色、历史沿革与文化记忆等元素融入路名,让路名更容易被群众接受,同时,让路名发挥地理标识和乡村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

    将地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为了让群众了解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增强对地名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以地名引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今年以来,鹤山市多措并举,持续加强地名宣传工作,在减少导航盲区,方便群众和游客出行的同时,结合地名宣传,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今年9月,鹤山市民政局在沙坪街道北湖广场举办“讲好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化”主题活动,通过趣味问答、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市民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地。鹤山市还积极推动址山、共和、桃源、宅梧等镇(街)积极行动,助力地名文化宣传工作“进学校、进社区、进农产品销售点”,让新老地名焕发发展活力。

    “我们通过打造特色路牌强化地名宣传工作,其中,创新打造‘二维码路牌’,并同步开展住户门牌完善工作。”鹤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鹤山市共增设320个特色路牌,这些路牌设有二维码,市民用手机扫码即可了解道路的由来与历史,实现“一码知路事”。此外,各镇(村)借助“乡村著名行动”信息采集微信小程序,发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力量,系统录入地名信息,为群众出行导航、快递进村和农产品“出圈”提供便利。

    除了打造特色路牌,各镇(街)还结合融合行政区划、交通路网、文化旅游等信息,精心绘制“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地名服务示意图,并将其设置在镇(村)的出入口处,方便群众和游客查询使用,在提升乡村形象的同时,带动旅游发展和农产品销售,让地名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

    接下来,鹤山市将进一步做好“乡村著名行动”,让道路“有名有姓”“有源有故事”,让公共资源真正惠及于民,切实推动基础公共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文化活力和制度保障。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