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白沙
上一版3  
成长是直面生活裂缝的旅程
感怀
告别,是为了让心灵走得更远
秋访长乔村
《蓝海风电吟》 赵超帆 摄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1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告别,是为了让心灵走得更远

    易航

    秋分已过,白昼如被悄然剪去一寸,黑夜便在灯下缓缓拉长。

    四姑娘山静默于川西高原之上,海拔4000余米的寒意已渗入肌肤。山间植被渐次转红,翠绿逐渐褪去,季节轮转,时间的规律。冷雨敲打着双桥沟蜿蜒的公路,车轮碾过湿滑的山路,发出轻微而沉闷的回响。车内温暖,窗上凝起一层薄雾,模糊了边界,仿佛我们正穿行于时间的缝隙间。

    溪水从雪峰之巅奔涌而下,清澈而凛冽,带着远古冰川的记忆,在石缝间跳跃、低吟。它不倦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映照出两岸草甸的轮廓。雨天让山雾缭绕,草甸由近及远层层推展,浅绿与淡黄交错,他们描绘着一幅未完成的画卷,等待深秋的检验。

    微雨织成幕帘,视线所及变得越发朦胧。万物都在轻声诉说:有些事物,注定只能短暂相逢。

    红杉林尚未染上秋色,仍是一片苍翠,挺拔而肃穆。它们沿山势排列而上,像是一道通往神域的阶梯。栈道穿行其间,曲径幽深,足音寥落。偶见空地上垒起的石堆,错落有致,宛如某种神秘仪式的遗迹。这些“玛尼堆”,源于藏地古老信仰——苯教与佛教交汇之处的精神符号。石头本无言,却被无数双手赋予意义:祈福、赎罪、敬天地、安灵魂。后来者未必知晓其源流,却以模仿的方式参与其中,仿佛通过这一块块从大地拾起的顽石,也能将自己的愿望送往高处。这不仅是对信仰的致敬,更是人类共通情感的投射——我们都渴望与更高存在对话,哪怕只是借风诵经的一瞬。

    布达拉峰下的雨来得急促而寒冷,像一场猝不及防的挽留。人们躲进木屋避雨,咀嚼干粮,谈笑间驱散寒意。那座名为“布达拉”的山,并非拉萨宫阙,却因形似而承载了同样的神圣意味。草甸中央矗立着一座白塔,拾级而上,四周经幡猎猎飘舞。每一片布条上都密布经文,风吹一次,便是诵经一遍。转经轮旁,有人冒雨转动铜环,神情虔诚,如同朝圣者穿越千里风雪只为一叩首。台阶之下,玛尼堆层层叠叠,石头上刻着六字真言,或吉祥祝语。即便不解其意,多数人仍会合十默祷——为父母安康,为孩子平安,为自己心中那一丝不安寻得慰藉。那一刻,信仰不再是宗教的专属,而是生命面对无常时最朴素的回应。

    雨势渐歇,抵达隆珠措时,湖面已恢复平静。细雨落入水中,只激起细微涟漪,转瞬即逝。湖心伫立着枯槁却倔强的沙棘树,枝干扭曲如老者的手臂,却依然挺立,倒影在水中清晰如画。它们不是盆景,却胜似盆景——是大自然亲手雕琢的时间纪念碑。这些树或许早已停止生长,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宣言:活着,不必繁盛;存在,即是意义。

    我久久伫立湖畔,看雨丝斜织,听风掠林梢。忽然明白,这一路所见的一切,原来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告别。

    秋天是告别的季节。树叶告别枝头,白昼告别阳光,旅人告别风景,生者告别过往。玛尼堆是人与大地的告别仪式——我们将石头举起,是对尘世重量的释怀;经幡飘动,是灵魂向天空的低语;而那一圈圈转动的经轮,则是我们试图留住时间的努力。

    时间从来不语,也从不回头。

    生命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永恒占有,而在于深刻经历后的从容放手。人们在陌生山野垒起石头,明知风雨终将摧毁,仍愿留下一点痕迹。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之旅。每一次相遇,都是离别的开始;每一寸光阴,都在悄悄说再见。可正因如此,才更要用心去爱、去行走、去祈祷、去垒石、去凝望湖泊中的倒影。

    因为真正的永恒,不在长存,而在曾经真实地活过。

    暮色降临,转身离去,身后是渐渐隐入云雾的山脉,眼前是归途的黑暗。

    但我知道——

    有些告别,是为了让心灵走得更远。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