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作为人体最粗大的动脉血管,是心脏向全身泵血的“主干道”。一旦它出现夹层,就如同在血管壁上撕裂出一个口子,血液在压力冲击下涌入管壁夹层,形成一颗随时可能破裂的“不定时炸弹”,死亡率极高。近日,江门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凭借精湛的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成功为一位主动脉夹层(Debakey Ⅲ型)患者实施了微创手术,运用科室应对心血管急危重症的“硬核”实力,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黎歆
患者在家突发胸痛
发病当晚,41岁的林先生在家中突然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痛,还伴随上腹部疼痛,症状持续无法缓解,家人见状紧急将其送至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救随即展开。
尽管是深夜,该院急诊科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林先生完善检查。心电图结果显示ST-T段未见明显异常,而胸腹部增强CT却提示为胸腹动脉夹层。“病情危重,胸腹主动脉随时有破裂的危险,必须尽快手术!”该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冼伟进在得知患者检查结果后,当即明确了病情的紧迫性。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详细说明病情风险与手术必要性后,家属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经过科室团队严谨的术前讨论,冼伟进手术团队最终决定为患者施行“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手术,相较于传统需要开胸、体外循环的“巨创”手术,仅需在腹股沟区做一个微小的穿刺口,便能解决大问题。
血管内的“微雕手术”
手术在具备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手术室进行,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在X光透视的“火眼金睛”下,手术团队犹如在血管内进行一场“微雕艺术”。
导丝、导管在蜿蜒的血管中稳健前行,精准穿越夹层病变段,顺利抵达预定位置。最关键的一步到来——覆膜支架被准确定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的位置,完美覆盖夹层破口。随着一声“释放”,支架平稳展开,瞬间与血管壁紧密贴合,没有丝毫偏差。
对于覆膜支架,可以将其理解为一根精密的、可压缩的“人工血管”,由金属网状支架和覆盖在其上的高分子覆膜材料构成。手术时,医生通过导丝将压缩的覆膜支架输送系统,精准定位并送达到主动脉的病变部位,然后像“撑开一把伞”一样释放支架。
覆膜支架的核心作用机制是“隔绝”与“重建”:支架的覆膜部分会像“补丁”一样牢牢封堵住夹层的破口,阻止血液继续涌入假腔;同时,支架的金属骨架则能撑起狭窄的真腔,重建一条畅通的血流通道,从而使假腔内的血液逐渐凝固、机化,最终达到治愈目的。
患者术后随即造影结果显示:支架形态完美,定位精准,主动脉夹层的破口被完全隔绝,血管真腔血流恢复通畅。这意味着手术取得圆满成功,“炸弹”被成功拆除。
多学科协作筑牢“心”防线
术后,在心血管内科监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林先生恢复良好,最终康复出院。出院时,他激动地握着医生的手说:“你们不仅救了我的命,手术处也没留下大伤口,还让我能这么快回归正常生活,真是太感谢了!”
冼伟进表示,此次高难度急诊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的成功,不仅是医院心血管内科技术实力的体现,更凸显出胸痛中心建设与多学科协作(MDT)能力的重要价值。作为江门市临床重点专科,该院心血管内科已建立起一支24小时待命、反应迅速的急救团队,熟练掌握包括覆膜支架植入、经皮主动脉瓣置换(TAVR)在内的复杂血管介入技术。
“未来,我们将持续加强学科建设,深化与国内顶尖中心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危重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用专业与责任为五邑地区百姓构筑一道牢固的‘心’防线。”冼伟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