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侨都·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构建灵活开放的家校协同机制
以善文化为内核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灵活开放的家校协同机制

    家校协同育人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新时代教育转型背景下迎来新发展,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与文化背景等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的单向沟通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家庭对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因此,构建灵活、开放的家校协同机制,提升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的理念认同与实践能力,成为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开平市水口镇泮村小学 黄桂芳

    搭建多元平台 创新沟通机制

    面对农村家庭结构变迁与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往依靠家长会、成绩单等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已显不足。特别是在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父母外出务工普遍的特殊背景下,学校需要构建形式多样、参与便捷的互动平台,实现家校之间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

    一是组织家长志愿队伍,融入校园德育管理。学校可推行“家长志愿服务队参与学生德育管理”的多层级合作模式,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家长代表,组建“校园文明督导志愿队”,并实行定期轮值制度,引导家长参与学生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工作。

    二是强化家校双向沟通,共建学生成长档案。学校应结合农村实际,灵活运用线上与线下渠道。教师通过有计划的家访,不仅传达学生在校表现,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成长需求。同时,借助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学生养成教育”指引,并分享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影像片段,使外出务工的家长也能实时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实现跨越时空的陪伴与互动。

    三是举办校园开放活动,实现情感共鸣。通过“教育教学开放日”“家长课堂”“亲子互动日”等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沉浸课堂、参与游戏,近距离感受校园文化、体验教学现场。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打破学校教育的“黑箱”,更在家长、老师、学生之间搭建起情感联结的桥梁,有助于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合力。

    系统开展家长教育指导

    家长教育素养与家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家校协同育人的实效。因此,系统开展家长教育指导,提升其教育认知水平和实操能力,是构建高质量家校共育体系的核心环节。

    学校应立足农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家庭现实状况,设计分层、分类的家长培训课程。例如,定期组织“家长学校德育专题培训”,设置有针对性的讲座内容。在培训中,主讲教师可深入讲解行为习惯与人格塑造的内在联系,系统阐释从幼儿到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并结合典型案例,提供培养文明礼仪、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核心品质的具体策略,强调“身教胜于言传”的示范作用。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诚信意识薄弱、行为失范、孝亲意识不足等问题,教师可通过真实案例剖析,为家长提供可操作的家庭干预方法。例如,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心理感受;通过制定家庭契约、设立行为积分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通过传承优良家风、讲述家训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德种子。

    共绘育人蓝图

    构建多元协同的家校共育模式,完善系统、持续的家长成长支持体系,既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明确方向,也是提升农村学校育人质量的重要策略。

    通过线上线下的平台交织,学校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与习惯养成;通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家长培训与校园共治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家庭教育的专业性与有效性,更能促进家校双方在教育理念、实施路径上达成共识,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共同体。

    此外,学校应进一步探索“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引入社区资源、社会力量,构建更加开放、包容、有力的教育支持网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各尽其责、同频共振,才能共同绘就育人蓝图。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