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曹俊、温良剑为代表的中国年轻一代学者成为粒子物理分析领域令世界侧目的力量。
像个邻家大男孩的温良剑自己也没想到,机遇来得这么快。拿到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那年,他才30岁。33岁那年,他被正式聘为研究员。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中微子,感谢这个神秘的“幽灵粒子”。他相信它们光速飞行的身躯上承载的正是自己的梦想。
温良剑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和博士都就读于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时,他主动给王贻芳写了封信,申请读王贻芳的博士。王贻芳一见他就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别朴实的劲。在大亚湾实验中,他先是进行探测器的研究,探测器安装完成后,就跟随导师曹俊负责数据分析,很快就成为组里数据分析的主力。
江门中微子项目,是他眼里新的高度,也是新的飞翔。温良剑已经不再是10年前那个邻家大男孩。他变得更加笃定、自信。这10年来,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大亚湾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其中的得失反思。他参与了美国EXO中微子实验,潜心学习并提升自己。他还担任了江门中微子国际合作组的物理协调人,让他有机会和全世界最优秀的粒子物理学家深入交流。
2024年12月,灌注开始,系统开始产生数据。凛凛寒风中,几乎已经成为粒子物理界传说的温良剑出现在了打石山下。青年猎手仗剑搭弓,因为号角即将吹响。
占亮喜欢逼着温良剑叫自己“哥”。事实上,他才比温良剑大一岁。2005年参与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时,他还是个二年级的研究生,就跟着王贻芳和曹俊进入到了物理分析团队。研究生毕业后,他继续留在了高能所读博士。或许,他已经在那个神秘的粒子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光亮。在之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物理分析阶段,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3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占亮、温良剑、于泽源为中国团队率先获得最重要的实验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其中正式发布的θ13数值结果,正是在综合了同事们分析成果后,由占亮通宵达旦计算出来的。
当所有人都在为大亚湾中微子项目埋头赶路的时候,王贻芳却给了自己年轻的学生占亮一项特殊的、深具前瞻性的任务——探讨利用反应堆中微子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的物理可行性。2008年,在王贻芳的指导下,占亮和温良剑通过精确计算,发表论文,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大亚湾二期”实验的构想。数年后,“大亚湾二期”——江门中微子项目获得正式立项。那是一个让占亮激动得难以入眠的时刻。是的,对于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梦想照进现实”更神圣了。
占亮很少到打石山来,但他对这个地方却感觉无比熟悉。他已经在梦中无数次化作一名光影捕手,追逐那地层深处的瞬间光亮。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依然没日没夜地泡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数据里,取得了更多的物理成果。譬如对θ13的测量精度大大提升。这些实验结果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数据分析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与此同时,占亮对江门中微子实验的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19年,在曹俊指导下,他参与执笔撰写《江门中微子实验的物理研究》黄皮书,全面分析了江门中微子实验可能产生的物理分析结果。在这本书里,占亮为他和同事们描绘了一条属于粒子物理人的灿烂星河。
占亮不善言谈。相比言谈,他更喜欢聆听和思考。20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和那些中微子传递来的海量数据共居一隅。他聆听它们、阅读它们、抚摸它们。他从它们那里听到了越来越多超越时空的声音,看到了宇宙深处的微光。他在大亚湾的数据中浴光而行。当他走向JUNO时,已经是另外一个占亮。
江门中微子实验是一个多物理目标的实验,因此仅高能所内部的物理分析团队就分成好几个组。而国际合作组中,更有许多既有实力、又希望参与最终物理分析的人。因此,于泽源除了通过模拟数据进行反复练习、进行预期研究、积极备战外,大量的时间也用在了物理协调上。于泽源是温良剑和占亮的师弟。不同的是,占亮的博士生导师是王贻芳。温良剑的博士生导师是曹俊。而于泽源的博士生导师是所里的前辈“大咖”“王淦昌奖”获得者杨长根。2011年,在读博士生于泽源幸运地赶上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取数和物理分析阶段。他跟着大家一起来到了大亚湾,一待就是四个多月,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每周唯一的一天休息,大家安排的活动都是那么一致:加班。也许就是在海量数据中争分夺秒鏖战的日夜里,于泽源看到了星星在浩瀚的太空闪耀,听到了未来在宇宙的深处召唤。从那个时候,他就笃定,江门中微子的物理时代,除了师兄温良剑、占亮之外,还应该有自己。事实上,那个时候的于泽源已经是一个传奇了。他1990年出生,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3岁就获得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20年,在他30岁的时候,已经成为高能所的博士生导师。而外人看他,分明还是个羞涩的大男孩。
2024年的7月2日,于泽源和众多参加合作组会议的中外科学家一起来到了打石山。他们一起坐着“哐当哐当”的有轨车来到实验大厅。中心探测器的安装已经接近尾声,有机玻璃球上的光电倍增管泛着炫目的光亮。密密麻麻的管线通向神秘的未来,也牵引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大家相信,人类历史上一场科学的盛宴即将拉开序幕。从这里诞生的海量数据将为粒子物理的未来创造出怎样惊艳的作品?于泽源听着大家热烈交流,他知道,队伍中有许多从事物理分析的同行都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他跟在队伍的后面,慢慢地欣赏着眼前这个美妙绝伦的中心探测器,心里默默地想,我们不仅能造出全世界最棒的探测器,我们也已经有了越来越强大的读数团队。这些年自己主持的“反应堆中微子能谱全局分析”的科研课题,对于推进江门中微子实验的科学目标必然产生重要的作用。
2025年春节,于泽源是在打石山度过的。他作为纯水灌注的协调人,必须每天都坚守在值班室。而这个时候,大量前期数据已经开始产生。他感觉自己已经在冲锋的路上。这个春节,有一部动画片《哪吒2》火爆,于泽源没空去电影院。于是他在手机上看了些片段,脑子里一下记住了哪吒的定场诗,走在路上都忍不住会念叨:“我命由我不由天!”
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取数在即,温良剑、占亮、于泽源已经在打石山进入岗位。年轻的“三剑客”手扶剑柄,目视前方,只等亮剑时刻。而在他们身边,更有来自全世界的无数中微子读数人也已经准备好了。
第九章 静候着,在这捕光圣殿
1、相约JUNO,相约中国
2014年1月13日,还逗留在冬天的广东江门市开平似乎已经有了些春天的暖意。美丽的潭江半岛上点缀着喜气洋洋的迎春花朵,平静的江水载着三三两两的渔舟慢慢远去,朝霞铺陈在江面上撩动着点点浪花。
法国人Marcos Dracos吃完早餐,绕着半岛的林荫道转了一圈。他呼吸着这中国南方清晨的空气,脚步轻盈,感觉像是漫步在塞纳河边的草地。这是他第一次踏足这个叫开平的中国小县城。但是他知道,他以后会经常来这里。因为在这里,他将安放下自己最伟大的梦想。因为在这里,将放飞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共同的追求。
是的,我们为此相约中国江门。
这一天,江门中微子实验第三次国际合作组筹备会议在这里召开。Marcos Dracos在这次会议上对即将正式成立的国际合作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期待。会后,他跟随王贻芳和曹俊等去了那个偏远的山区小镇——金鸡镇。他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个郁郁葱葱、满眼青绿的中国乡村小镇。在那里,他拍下了自己和打石山的第一张合影。
6个月后,Marcos Dracos再次来到了中国。这一次,他是先到了北京的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和Marcos Dracos同期到达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科学家,因为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正式成立了。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立时,Marcos Dracos就是其中一员。经历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中国科学家们深入合作后,他对这次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合作有了更强烈的渴望和信心。
在这次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成立大会上,王贻芳当选为合作组发言人,而Marcos Dracos则被选为合作组基金会主席、IB(机构)委员会主席。这意味着,在江门中微子实验这样世界瞩目的项目中,他不仅将带领团队全面参与探测器顶部径迹探测器的设计,他本人还将参与整个实验项目的领导工作。
截至2024年,江门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74个科研机构、750名科学家参与。而每半年一次的国际合作组会议都是一次全球高能物理学界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