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侨都·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江门航通以创新驱动逐浪深蓝
“麦桶桶”的“敬畏”与“敢不同”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船舶制造+特种装备+钢结构机电工程,打造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核心力量
江门航通以创新驱动逐浪深蓝

国内首艘设备完全国产化的深层水泥搅拌船“四航固基”号。
全球首艘自航式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建设现场。

    秋日的江门市新会区崖门水道,水波平缓,阳光洒在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门航通”)的厂区内——巨大的龙门吊缓缓移动,工人们身着蓝色工装在船舶分段旁有序作业,焊花不时在船体钢板上闪烁,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这家已在江门新会扎根12年的企业,从1974年的船舶修理厂起步,如今已成长为行业佼佼者:累计交付近400艘船舶(85%出口全球),手握排产至2028年上半年的船舶订单,更建造出“四航固基”号搅拌船、“湾区伶仃”号养殖工船等填补技术空白的装备,以“船舶制造+特种装备+钢结构机电工程”的多元布局,成为江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的核心力量。近日,记者走进该企业,解码其从修船小厂到产业标杆的发展路径。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傅雅蓉 通讯员 黄丕康

    跨越转型:从“修船”转向“造船”

    江门航通的发展脉络,可以算是一部中国中小型船舶企业的转型史。1974年,中交四航局为保障自身水上工程船舶的运维需求,成立了船舶修理厂,最初仅能承接简单的船舶维修、零部件更换业务,服务范围也局限于内部工程船队,这是江门航通企业发展的“原始积累期”。

    1993年,国家鼓励外贸、支持企业创收外汇的政策,为江门航通带来了第一次转型机遇。“当时我们主动对接市场,和广州市对外贸易总公司属下的两家企业合资,成立了广州航通船业有限公司,开始承接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小型船舶建造订单,从‘修船’正式转向‘造船’。”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船舶项目党支部书记贲为宇回忆,那段时期,企业不仅通过外贸订单赚到了发展的“第一桶金”,更在与国际客户的合作中,逐步掌握了ABS、BV等国际船级社的建造标准,培养了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后续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

    2006年,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原有生产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企业开始寻找更适宜的发展空间。“我们考察了多个地区,最终选择江门新会——这里的崖门水道水深常年保持在8米以上,航道宽阔无暗礁,中小型船舶下水、试航都非常便利,而且土地资源相对充足,能满足厂区扩建需求。”贲为宇介绍,确定选址后,企业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模式,2008年完成新会造船基地一期建设,同年回归成为中交四航局全资子公司,2013年正式注册成立江门航通。扎根新会的这12年,企业逐步完善了船体加工、分段制造、总装合拢、码头试验等全流程生产线,生产能力持续增长。

    多点开花:重大工程彰显硬核技艺

    如今的江门航通,以打造“装备研发制造+钢结构机电工程业务”的科工企业为目标,形成了几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每个板块都凭借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船舶制造领域,江门航通经过多年深耕,聚焦海洋工程船、液货运输船、港航施工船三大优势船型,形成了标准化、系列化的产品体系。“我们的船舶从设计到交付,要经过1000多项检验环节,确保每一艘船都符合国际标准。”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生产保障中心副经理刘健介绍,截至目前,江门航通累计交付的近400艘船舶中,85%出口至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等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四航固基”号深层水泥搅拌船是代表性成果。“这艘船针对港航工程地基处理需求研发,攻克了‘土层识别—处理分析—执行控制’一体化智能施工技术,能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自动调整搅拌参数,最大处理深度达水面以下35米,单次处理面积4.64平方米,施工效率比传统设备提升3倍以上。”刘健说,该船的研发成功,打破了日、韩企业在深层水泥搅拌船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空白,目前已在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香港机场第三跑道、深中通道等多个重大项目中应用。

    钢结构与机电工程业务,则是江门航通依托船舶制造技术优势拓展的“第二增长曲线”。凭借钢结构制造特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一级等五项高级别资质,江门航通先后参与了海口新海港枢纽站、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广州之窗商务港等重大钢结构项目建设。“船舶制造中的高精度焊接、厚钢板加工技术,与钢结构工程的技术要求高度契合,我们把造船的技术用到钢结构施工中,比如在海口枢纽项目中,1200吨的钢箱梁吊装精度控制在5毫米以内,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贲为宇解释道。

    智造引领:科研团队专啃“硬骨头”

    “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技术迭代快,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刘健的这句话,折射的是江门航通多年来的发展理念。作为广东省技术中心、广东省特种船舶研发中心,企业组建了由12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3%以上,重点攻关特种船舶、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在深中通道建设中,江门航通研发的8万吨智能台车和智能浇筑设备,成为项目施工的“关键利器”。“深中通道的沉管隧道需要运输16000吨重的钢壳混凝土沉管,传统运输方式需要搭建临时支架,耗时至少7天,还存在安全风险。”刘健回忆,接到项目需求后,科研团队用3个月时间,自主研发800吨级液压台车,通过200辆台车联动控制,配合激光定位和重量感应系统,实现了钢管的平稳运输,“最终把运输时间缩短到4小时,而且全程零事故,这项技术后来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同步研发的智能浇筑设备,则通过自动布料、振捣控制系统,将沉管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合格率提升至99.8%,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海洋经济领域,企业研制的“湾区伶仃”号自航式深远海养殖工船,更是全球首创的“海上粮仓”装备。“这艘船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米,相当于3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拥有12个独立养殖舱,总养殖水体约8万立方米。”贲为宇介绍,该船最大的技术亮点是采用“水体自然交换”模式,通过船底的导流装置,实现养殖水体与外海海水的循环交换,无需人工换水,既节约能源又保证水质。此外,船舶还具备自主航行能力,可根据海洋环境变化,在南海海域内调整养殖区域,躲避台风等恶劣天气。

    乘风破浪:智造升级驶向“新蓝海”

    如今的江门航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数据显示,2024年企业累计签订合同额突破50亿元,在手的船舶订单涵盖海洋工程船、多用途运输船等多个类型,造价合计82亿元,生产计划已排到2027年,部分高端船舶订单甚至排到2028年上半年,生产车间呈现“满负荷运转”状态。

    同时,作为江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长单位,江门航通还积极发挥牵头作用,联合本地10余家配套企业成立产业链联盟,推动钢材、电缆、涂料等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降低产业链成本,助力江门完善船舶产业生态。

    谈及未来发展规划,贲为宇向记者介绍了企业的两大方向:“一是加大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投入,现在造船行业面临劳动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的挑战,我们计划引进工业机器人,努力在船体焊接、涂装等工序实现自动化生产,同时研发绿色船舶技术,比如采用LNG动力、氨燃料等清洁能源,降低船舶碳排放;二是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海洋风电、深远海养殖等领域,研发更多专用装备,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刘健则聚焦具体技术突破:“船舶制造工序复杂,不同船舶的结构差异大,智能化设备的通用性是难点。目前我们已经在平板焊接工序引入机器人,焊接效率比人工提升2倍。接下来,我们会和设备厂家联合攻关,研发可定制化的智能加工设备,针对不同船舶的构件特点,自动调整加工参数,同时申请一批核心专利,形成技术壁垒。”

    采访结束时正值傍晚时分,崖门水道的晚风渐起,江门航通厂区内的龙门吊停止了作业,但钢结构车间的灯光依旧明亮——工人们还在为次日的钢构件吊装做准备。这家历经50年沉淀、扎根江门12年的企业,正以“造好每一艘船、做好每一件装备”的务实作风,在江门现代化产业升级的浪潮中,继续驶向更广阔的“新蓝海”。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