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综合
上一版3  
传承新闻专业精神
讲好红色历史故事
深刻诠释红色历史当代意义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学者、媒体代表齐聚台山,追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
传承新闻专业精神
讲好红色历史故事


专家学者、媒体代表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更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
来自高校、媒体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参加“潮涌东滘口 星火传九州”“胜利大营救”主题交流活动。

    八十三载沧桑巨变,精神火种永不熄灭。10月15日,台山市都斛镇东滘渔村迎来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五邑大学、江门市戏剧协会等高校、媒体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及南方日报社、香港商报社、羊城晚报社、江门日报社等媒体代表齐聚于此,参加“潮涌东滘口 星火传九州”“胜利大营救”主题交流活动。

    1942年,中国共产党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营救行动,成功将八百余名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及其家属转移至大后方。其中,从香港经澳门,再乘小艇西行至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的西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邹韬奋、范长江等一批新闻界领军人物经此脱险,他们的获救为中国新闻事业存续了至关重要的火种。

    当天,学者与媒体代表踏上这片见证过历史的海岸,在东滘口共同追忆那场惊心动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聚焦“新闻传承”这一主题,他们重温历史,探讨交流。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台轩

    星火传承

    历史灯塔照亮新闻初心

    今日的东滘口是一个宁静的小渔村。白天,渔民出船工作,留守家中的老人在阴凉处缝补渔网。近年来,台山市在都斛镇推进“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粤西海上交通线及东滘口登陆旧址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项目,通过复原登陆码头、修建观景瞭望塔、陈设东滘口“胜利大营救”事迹展等,使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群众得以认识、了解这段历史。

    这场秘密行动成功营救出多位文化精英,其中包括邹韬奋、范长江等新闻界领军人物,为中国新闻事业保存了珍贵的火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长江韬奋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

    活动中,来自不同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深有感触。江门日报社总编办主任傅健凭借其对五邑新闻史的深入研究,道出了大家的共鸣:“来到东滘口,我们翻开了中国新闻史的重要一页,前辈们于国家存亡之际的抉择、担当与家国情怀令人动容,新闻标杆的树立与专业精神的传承脉络在此也愈发清晰。”她还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背景:大营救前夕,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开设了中国新闻学院(香港),培育了一批新闻人才。据她考证,该学院师生中与五邑地区相关的有四人,包括刘思慕、廖涤生、陈冠时、钟华,他们积极参加抗战,其中陈冠时壮烈牺牲。另外,祖籍台山的《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黄景仁在1993年获得首届“韬奋新闻奖”,这是新闻专业精神传承的一个很好例证。傅健认为,台山是一个与新闻有着深厚渊源的地方,辛亥革命时期台山籍华侨积极办报。这里还诞生了上百份侨刊,这些侨刊也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结中外不可或缺的纽带。

    羊城晚报社江门站负责人陈卓栋认为,亲历大营救的新闻前辈在经历生死考验后,以更坚定的信念投身新闻事业,其中的事迹故事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他们的事迹故事必将激励今天的我们坚守舆论阵地,为讲好中国故事而不懈奋斗。

    港澳媒体代表表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是粤港澳血脉相连、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以范长江等前辈为榜样,深入挖掘侨乡丰富的新闻资源,创新叙事方式,用心用情讲好侨乡故事,传播湾区声音。

    文旅融合

    红色基因赋能地方发展

    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迹展中,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讲述,通过数十份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数百张老照片更深刻地了解这段历史。

    五邑大学人文与政法学院副院长余敏芳从理论深度剖析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深刻内涵。“这本质上是一场文化安全保卫战。”她指出,大营救行动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协作——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战略指挥,东江纵队和渔民的自卫支持,海外华侨的物资援助。她表示,这段红色历史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要将其深度融入育人实践,引导青年学子深刻认识文化在国家安全与发展中的基石作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更需要构建新时代的文化安全防线。

    近年来,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精神的活动在台山并不少见,除了台山·东滘口纪念地“大营救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潮涌东滘口 星火耀九州”“胜利大营救”主题展览,还有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江门·台山站)暨台山都斛东滘口“胜利大营救”文化之旅活动等,推动这段历史走进公众视野。

    五邑大学新媒体与文化传播系主任郁勤关注红色文旅资源的挖掘。她建议设计差异化体验,例如,结合东滘口的海洋文化,打造“红色渔歌”沉浸式演出;邀请专家、渔民、媒体共同参与建立“东滘口红色文旅智库”;借助新媒体平台,发起“我眼中的东滘口红色记忆”主题征集活动等,打造“可参与、可传播、可延续”的文化载体,推动地方故事走向更广阔舞台。

    台山市博物馆馆长陈明信提出系统化打造红色文旅品牌的构想——持续举办特色展览和戏剧活动,加强多媒体宣传,开发文创产品,促进农文旅体融合,深化研学培训等教育功能。

    江门市戏剧协会会长邓荣宗分享了话剧《开往东滘口的船票》的创作心得。他认为,这部以台山爱国华侨陈秋帆帮助文化名人转移为背景的话剧,已入选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并在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展播。“我们要让历史‘活’起来。”邓荣宗表示,正将作品打造为沉浸式悬疑话剧,旨在通过创新艺术形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感受信仰与生命的力量,让东滘口的故事传播得更远。

下一篇4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