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镇街
上一版3  4下一版  
“银发力量”护邻里
“环境治理与游客安全”双兼顾
干群携手清积水
归侨同心除蚊患
绘就精准防蚊“一张图”
广播响起来 家校动起来
从“积水招蚊”到“路净渠通”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溪镇石峰村妙手让村庄焕新
从“积水招蚊”到“路净渠通”

    “道路硬底化后,我们出行更安全了!”“道路改造后,我们将不再为积水和蚊虫孳生而烦恼,点赞!”近日,在赤溪镇长安村委会石峰村村头,施工队正在对最后一段沟渠进行封闭改造,村民对此赞不绝口。

    当前,爱国卫生运动正深入推进。赤溪镇石峰村以“环境整治阻断病媒传播链”为目标,通过实施道路硬底化建设与沟渠“明改暗”工程,系统消除病媒生物孳生隐患,构建起安全、整洁、健康的居住环境。

    江门日报记者 李嘉敏 通讯员 赤溪宣

    道路实施硬底化

    消除蚊虫孳生“温床”

    石峰村内部分道路以往未实现硬底化,雨季易形成积水坑洼,成为蚊虫等病媒生物繁殖的“温床”。

    针对这一痛点,镇村两级统筹资金,对村内主干道及居民区巷道实施全面硬底化改造。施工过程中采用透水混凝土材料,既确保了排水效率,又避免了传统水泥路面易开裂导致积水的问题。

    截至目前,全村已完成硬底化道路700米,覆盖90%的公共区域,有效消除了道路积水隐患。“以前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现在路面平坦又干净,再也不用担心积水招蚊虫了。”村民黄伯感慨道,他表示,硬底化工程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更从源头上切断了病媒生物的繁殖链条。

    沟渠“明改暗”

    打造“隐形防线”

    石峰村原有的露天排水沟因长期淤积,曾是蚊虫孳生的“重灾区”。为此,镇村两级启动沟渠“明改暗”工程,将露天沟渠改造为封闭式地下管道,并配套建设沉淀池。

    工程中,施工队对全村9条主要沟渠进行升级,铺设PVC管道总长度达240米,同时清理沟渠内沉积的淤泥、垃圾共计15吨。“封闭式管道设计有效阻断了蚊虫接触水体的途径,而沉淀池的定期清理则确保了排水系统畅通。明沟变暗管后,既美观又实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沟渠堵塞散发出异味了。”村民黄亦钦说。

    这项“看不见的改造”实现了环境治理的提质升级,为爱国卫生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建立长效机制

    全民参与维护

    环境改善的成果,离不开长效机制的守护。石峰村将基础设施升级与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深度融合。

    针对硬底化道路两侧,村民自发组成巡查队,定期清理废弃容器、填平树洞,消除潜在积水点;对于地下沟渠,村委会则明确责任人,定期检查维护。得益于“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村委会通过组织村民定期开展“清积水、扫垃圾、灭成蚊”专项行动,构建起“防控—治理—维护”的闭环管理,持续消除蚊虫孳生隐患。

    “环境好了,蚊虫少了,大家住得更安心,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村干部曾碧文表示。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石峰村形成了环境治理与爱国卫生运动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

    长安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环境整治+科学防控”双轮驱动,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持续优化人居环境,让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