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综合
上一版3  
传承新闻专业精神
讲好红色历史故事
深刻诠释红色历史当代意义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3上一篇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画《大地》再现“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壮阔历史
深刻诠释红色历史当代意义

主题油画《大地》在展览上尤为引人注目。

    日前,“潮涌东滘口 星火传九州”“胜利大营救”主题展览在江门台山东滘口文化名人登陆旧址开幕。展览上,“三师志愿者”阿瑞创作的主题油画《大地:台山东滘口登陆脱险文化名人纪念》(以下简称《大地》)尤为引人注目。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研究员梁江,省政协文史馆副主任陈宣中,从创作价值、作品意义、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大地》进行介绍。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陈素敏 通讯员 郑文关

    问: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作品?

    梁江:《大地》是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主题创作的油画作品。此前尚无先例,这一新作补上了空白,为近年来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主题的创作增添了一笔亮色。这一批由海上西线经东滘口脱险的13位文化名人,在作者笔下以正面视觉形象出现,突出了文献性和历史真实感。背景以广袤青葱的岭南大地作为依托,有东滘的视点,有历史的纵深感,又呈现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油画笔触简括,色调明朗,主题鲜明,红色历史与现实画面连结一体,很好地诠释了红色历史的当代意义。

    问:创作具有怎样的意义?

    陈宣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地》以正面视觉形象突出文献性与纪实价值,作品重新凝视那片长期被忽略的重大事件发生地,让曾经的主角重归历史舞台中央。作品描绘的13位人物,涵盖新闻、出版、电影、文学、美术等多个领域,包括梁漱溟、陈此生、金仲华三位著名民主人士,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作品精准捕捉了人物在登陆时的年龄状态——第一批登陆的范长江33岁、沈谱25岁、梁漱溟49岁、陈此生42岁,第二批登陆的夏衍40岁、司徒慧敏32岁、蔡楚生36岁、金山31岁、王莹29岁等。这些人物不仅在各自领域成就卓著,更在民族危难之际展现出知识分子的担当与气节。他们或亲历了开国大典的光荣时刻,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毅然突破重重阻隔、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他们共同构成了那段峥嵘岁月中不灭的星火。

    问:为何选择“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创作?这段历史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

    陈宣中:台山都斛东滘口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西线行动的重要节点。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数百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被困港岛,面临日军搜捕的严重威胁。在形势万分危急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组织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营救行动,成功将八百余名民主人士、文化名人及其家属转移至大后方。其中,从香港经澳门,再乘小艇西行至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的西线,是一条至关重要的海上生命线。这条线路具体为:从澳门出发,经横琴岛、三灶岛,于南水镇稍作停留,渡过崖门出海口,最终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再辗转至台山县城,由三埠乘船或陆路前往桂林、重庆等地。夏衍、梁漱溟、范长江等脱险文化名人在其回忆录中对这段经历均有详实记载。在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的众多文化名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的抉择经历和成就贡献深刻反映了大营救行动的重大意义。这场大营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党心和民心双向奔赴,突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大批文化精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留存了珍贵的文化火种。它是中国抗战史、统一战线工作史和文化传承史浓墨重彩的篇章,是今天我们坚持大团结大联合、赓续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真实生动的教材。

3上一篇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