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是绝大部分女性生命旅程中必经的生理阶段。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如何科学区分相关概念并平稳度过这一时期?在“世界更年期关怀日”前后,记者进行了走访。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何雯意
通讯员 陈君 黎歆
A 更年期不是病
“更年期不是病,而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渡期。”江门市中心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王嵘表示,它标志着女性从生育年龄向非生育年龄的过渡,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完全衰竭的过程。虽然它本身不是疾病,但由于激素水平的巨大变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并增加某些慢性病的风险。
江门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朱虹表示,更年期的医学术语为“围绝经期”,指的是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女性从生殖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必然生理阶段,“就像青春期一样,是生命进程中自然的转折点,而非疾病状态”。
更年期的近期影响通常发生在绝经前后,最直观的是月经改变。“月经紊乱是绝经过渡期的常见症状,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持续时间长以及经量增多或减少等。”朱虹表示,血管舒缩症状则更为典型,“潮热、出汗是很多女性的深刻体验。潮热一般从胸前开始,涌向头颈部,再波及全身,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不等,发作频率每天几次到几十次都有可能,这个症状通常会持续1—2年,有的甚至长达5年或更久。”
神经精神症状也不容忽视。朱虹表示,这一阶段的女性常出现注意力不易集中、情绪波动大的情况,“比如容易激动易怒、焦虑不安,或者情绪低落、抑郁,甚至无法自我控制。记忆力减退和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睡眠障碍也很常见”。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女性在焦虑、抑郁的同时,还会伴有反复的躯体症状,涵盖呼吸循环系统(如胸闷、气短、心悸)、胃肠道(如咽部异物感、便秘)、肢体疼痛及假性神经系统症状等。
朱虹指出,相较于近期影响,中远期影响往往在绝经数年后出现,也更容易被忽视。在泌尿生殖系统方面,超过50%的绝经后女性会遭遇绝经生殖泌尿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阴道干涩、性交疼痛、反复尿路感染以及尿失禁等。骨骼系统的风险同样突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最常见的部位是椎体,可能出现椎体压缩性骨折、身高缩短和驼背等脊柱畸形。心脑血管系统也会受到影响,由于基础代谢率下降,女性可能出现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等问题,动脉硬化、冠心病的发病风险较绝经前会显著上升。
B “不要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
更年期会带来诸多身体变化,出现哪些状况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呢?
王嵘提醒,首先是月经异常,“月经量过多且伴有大血块、月经周期极度不规律,尤其是绝经后再次出现阴道流血,这是重要的危险信号,需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当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也应寻求专业帮助。“比如严重的潮热盗汗导致失眠、日间困倦,剧烈的情绪波动如严重抑郁、焦虑甚至有轻生念头以及严重的关节肌肉疼痛、头痛等”。泌尿生殖道症状明显时同样需要干预,“比如严重的阴道干涩和性交疼痛会影响性生活,以及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阴道炎”。
此外,考虑进行医学干预或常规健康筛查评估时,也建议到医院就诊。“比如希望了解并接受激素补充治疗、获得非激素疗法指导以及评估骨质疏松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制定预防策略时,都需要医生的专业评估。”王嵘提醒,“不要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症状,提升晚年健康水平。”
C 如何平稳度过更年期?
面对更年期的种种挑战,如何才能平稳度过?朱虹表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合理饮食、坚持适度锻炼和户外活动、保持正常体重,同时增加社交和脑力活动,避免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这些都能有效帮助大部分女性平稳度过围绝经期。”
在饮食和运动方面,朱虹给出了具体建议:“绝经女性每日钙需要量为1500mg/d,建议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多吃蔬果、奶类、全谷物、大豆,适量摄入鱼、禽、蛋、瘦肉,控制糖摄入量不超过25—50g/d,油25-30g/d,盐不超过5g/d,乙醇摄入量不超过15g/d,同时保证1500—1700ml/d的饮水量。运动方面,每周规律进行3—5次有氧运动,累计150分钟,另外再加2—3次抗阻运动,有助于增加肌肉量和肌力。”
定期体检同样不可或缺。朱虹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检查,重点关注血压、血脂、血糖、骨密度以及乳腺、妇科等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王嵘也表示,平稳度过更年期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适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其中,积极的心理调适很关键,建议女性“正确认识更年期,坦然接受这一自然阶段,明白它不是衰老的象征,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培养兴趣爱好,“投入园艺、阅读、绘画、旅行等自己热爱的事情,转移注意力,获得成就感”;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伴侣、朋友坦诚沟通,告知自身感受和需求,加入更年期支持小组或与同龄朋友交流也很有益”;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缓解焦虑和压力”。
在医疗干预方面,王嵘介绍了多种方式。激素补充治疗(MHT)是有效的方法,“对缓解中重度更年期症状效果显著,同时对预防骨质疏松有明确益处”。但她强调,必须在医生全面评估家族史、个人病史、进行体检和必要检查后进行,且在“窗口期”(通常为60岁以下或绝经10年内)开始治疗,获益大,风险小。此外,对于不适合或不愿意使用MHT的女性,可选择非激素药物治疗。
“更年期是人生的一个自然驿站。”王嵘和朱虹均表示,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阶段,了解其生理本质、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加上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关怀,女性完全可以平稳、健康地跨越这一生命转折期。
★延伸阅读
更年期、围绝经期和绝经过渡期的区别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女性混淆了更年期、围绝经期和绝经过渡期这三个概念。“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废除‘更年期’这一术语,推荐使用‘围绝经期’,但‘更年期’目前更多用于大众科普教育。它是一个广义概念,指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特殊阶段,涵盖围绝经期及之后很长一段老年时期,多出现在40—65岁之间。”朱虹表示。
依据国际妇产科联盟的最新定义,绝经过渡期是从月经周期发生明显改变,比如周期长度变化超过7天,到最后一次月经之间的时期。这一阶段激素水平开始波动,可能出现月经不调和潮热等早期症状。
围绝经期的定义则更为宽泛,指的是绝经过渡期开始到绝经后第一年,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时间概念。它涵盖了激素波动最剧烈、症状最集中的整个时期,是从生育期走向绝经的“周边时期”。
为了让大众更好理解,王嵘总结:“绝经过渡期是走向最后一次月经的时期,绝经是一个时间点,围绝经期是绝经过渡期加绝经后1年,更年期则是对这些时期的笼统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