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怀孕5个月了,牙龈出血好厉害,但又怕治牙影响宝宝……”近期,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口腔科门诊经常遇到类似的咨询。该科主任医师刘明谆指出,怀孕和哺乳就像一场“身体升级之旅”,激素的变化会让牙齿和牙龈变得敏感,但只要科学应对,完全能在守护宝宝的同时,把牙齿照顾好。
抓住“黄金时间”
刘明谆介绍,怀孕后,孕妇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飙升,会让牙龈变得“脆弱又敏感”——原本乖乖的牙菌斑,就像点了火的导火索,轻轻一碰就容易红肿出血,出现妊娠期牙龈炎。要是孕前就有牙周炎没处理好,孕期可能会“变本加厉”,甚至悄悄增加早产或宝宝体重偏轻的风险。另外,孕反严重的孕妇,胃酸反流可能腐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孕期牙齿问题不是“忍忍就好”,及时处理才能让孕妇和宝宝都安心。
那么,孕期看牙安全吗?刘明谆提醒,要抓住“黄金时间”。孕早期(0—12周),胎儿处于敏感期,若非紧急(如急性牙髓炎),建议推迟治疗。孕中期(13—27周),胎儿器官发育基本完成,是相对安全的治疗窗口,可进行常规洗牙、补牙、简单拔牙等操作。孕晚期(28周后),孕妇行动不便,长时间仰卧可能引发低血压,建议仅处理急症。
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与其等牙齿“闹脾气”,不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刘明谆推荐了3个简单又管用的方法。一是孕前口腔检查:计划怀孕时,提前处理龋齿、牙周炎等问题,避免孕期激素变化加重病情。二是日常护理:使用含氟牙膏和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龈呈45°角,轻柔打圈)。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减少菌斑堆积。孕吐后用清水或含氟漱口水漱口,30分钟后再刷牙(避免酸性环境损伤牙釉质)。三是饮食调整: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增加富含钙、维生素C的食物(如牛奶、绿叶菜、猕猴桃),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据悉,哺乳期不是看牙“禁区”。局麻药代谢快,不影响哺乳;若需服用抗生素(如甲硝唑),建议用药后间隔4小时再哺乳,或提前储存母乳;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建议在哺乳后立即就诊,减少药物在乳汁中的残留风险。
刘明谆提醒,三大误区别轻信。一是“孕期不能拔牙”,若智齿发炎或牙齿严重损坏,拖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及时治疗更安全。二是“月子期不能刷牙”,产后免疫力下降,更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温水软毛牙刷轻柔刷牙。三是“哺乳期补牙影响奶水”,树脂补牙材料稳定,对母婴无影响。
孕产妇的口腔健康直接影响自身生活质量和胎儿发育,别因为“怕影响宝宝”就硬扛牙疼,备孕期做好口腔检查,孕期定期洁牙,发现问题及时就医。
(江门日报记者/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