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人文侨都 魅力乡村——探寻江门古村21/2022-09-04/A04/47041662231461280.jpg
上一版3  
守护文化之根 激活古村之魂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9 月 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山市白沙镇西村村:
守护文化之根 激活古村之魂

重文兴教的西村村,海内外乡亲中共涌现了42位博士、13位硕士。
图为华侨捐建的绍宪学校。
西村村首位博士黄俊杰毕业照。
立村之时开挖的古井常年满水,井边有小孔防水溢满,古井水清如甘露滋润了世代村民的心田。

    八月盛夏,烈日杲杲。行走在台山市白沙镇西村村巷道间,一路美景映入眼帘——巷子曲折蜿蜒,古屋错落相依,村民闲适悠然,村子里到处都散发着古文化的气息。西村村这个历经数百年风雨、古香古色的古村落,仿若一幅朦胧的山水画,处处让人忆起久远的乡愁。

    西村村位于白沙镇北部,距离台城33公里。这个位于大山下的古老乡村,却蕴含着为“广东文化”正名的无穷力量,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是附近闻名的“博士村”,村里走出了涉及原子能、电子、化学、医学、文学等领域的42位博士、13位硕士,而有的家庭还是“一门三博士”“两代六博士”,成为五邑地区书香蓬勃的异数,惊艳后人。

    文/朱磊磊 黄志荣

    图/林立竣 朱磊磊

    A 古村印象

    仿佛穿越回百年前

    阳光透过淡淡的云雾,落在青灰的屋顶上,青青稻田环绕着古朴的西村村,显得整洁而安静。村前是清澈的池塘,还有不少欧式洋楼坐落在村内。村内人流如织,烟火不断,石屋、石板路都染上一层明媚的金黄……在这古老的村庄里,一代又一代西村村人幸福地生活着。

    据村里老人介绍,西村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当时先辈为躲避战乱,带领子孙来到这里,觉得此处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于是便在这里扎根下来。”老人说。

    步入村庄,只见村落街巷纵横,布局合理,疏密考究,颇具特色。碉楼、古榕、民俗古居……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峥嵘和岁月的悠长。虽历经数百年风侵雨蚀,房屋依然保留着格调统一,两侧错落有致的屋子挨得很近,有着独特广府民居风格的青砖房屋浑厚古朴,记录着这座古村落曾经的历史沧桑和如今的岁月静好。

    时隔多年,我们仍能看到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保留着当年的风韵。漫步其中,青石板路、斑驳的墙影烙上了时间的印记,一石一板、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积淀。踏在古村落的石板路上,就仿佛穿越回百年前,那古朴的气息和历史的厚重感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在流淌,岁月在前进。百年过去,古村的繁华渐渐沉寂,但浓厚的古村文化却沉淀下来。

    B 重文兴教

    名副其实的“博士村”

    西村村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更在于多年来村民在这里燃起的人间烟火和积淀下来的文化。

    说起西村村,与之挂钩的必有“博士”二字。自1924年起,这里英才辈出,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出了40多个博士。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硕士、学士以及其他读书人,“一门三博士”“两代六博士”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村人,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当时,30岁出头的黄俊杰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家乡数百年来第一位博士。

    台山市白沙镇萃英中学原校长、“博士村”文化建设顾问黄在认为,西村村能够成为“博士村”,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村的侨胞多。“早期的侨胞大多数没受过正规教育,一般文化水平较低,人在他乡,没有文化,走的路自然曲折多了。”黄在说。

    侨胞在外做劳工谋生的同时,也见识了外国教育,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祖上就有读书学习的好传统,村里的几辈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笔筒装米,也要教子读书。’就是说,即便家里穷得米用一个笔筒就能装下,也要省吃俭用供后代读书。”黄在说,大家认为读书人不仅是自己有文化、有出息,而且还能强国富家,所以家家户户都舍得花钱供孩子上学,都愿意智力投资。

    不同于大多被迫出外“求生”“求工”的华侨先民,“求学”仿佛是西村村人自带进血液中的基因。他们把分散在十几处的私塾集中起来,让出家族的黄氏祠堂,投资办起了绍宪学校;他们唱着“我们学校坐落在百足山下,培养了博士人才名扬四海人人夸……”的校歌走过百年,走出了涉及原子能、电子、法学、经济学、化学、医学、文学等领域的42位博士、13位硕士,成为传奇。

    漂洋在外的西村村乡亲不仅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而且还重视家乡的教育,始终不忘将教育的美好传承下去。沿着绍宪学校的历史足迹,会发现到处都有华侨捐资助学的身影:1972年,3间大祠堂改建为平房校舍时,旅港乡亲黄耀栋带头捐款;1987年,旅美乡亲黄松锦独资兴建“风仪楼”;1999年,旅美实业家黄卓林捐资100万元建教学大楼,黄道益捐建科学大楼……海内外乡亲们爱国爱乡、热心兴学正是西村村文化鼎盛、连绵不断的主要因素。

    C  时代发展

    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

    如今,走进西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道路,路旁遍布绿树红花,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者看到,该村基础设施整体良好,已建有公厕、绿化公园、休闲运动场所等多个公共基础设施,另有多棵古树分布在各个角落,供居民休闲纳凉。行走在西村,仿佛行走在古色古香的画中,老人们坐在古榕树下聊天闲谈,日子过得闲情逸致,宁静似水。

    据了解,近年来,西村村紧抓文化传承保护,加强环境综合整治,随着“三清三拆”人居环境改造等工作的有力推进,积极创建平安村居,绿化美化亮化村庄,打造了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人居环境。全部村道均安装太阳能路灯,村内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和美化,这一切让村民们有了更高的生活质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可以说,从提升人居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到加强古建筑保护……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大潮中,一股新风正吹遍西村村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西村村因为“盛产”博士而逐渐为人所知。据了解,白沙镇政府也正在做规划,想要把西村村的“博士村”作为一个景点来向游客推介,让外界了解“博士村”,了解“博士村”背后的故事。

    展望未来,西村村将继续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还有美丽田园的清新,融入时代发展,迈向共富新征程。

    延伸阅读

    舞草龙

    白沙镇西村村每年中秋节都会举办一项独特而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舞草龙。相传这一习俗始于光绪年间,迄今已有一个多世纪。

    草龙是用稻草扎成的,由村民亲手制作,制作技艺非常讲究。龙扎好后,放置在村前的大榕树下,待到傍晚7点,全村男丁到位,拿水洒在龙身的稻草上,防止香灰掉落的余热引燃干草。再把点燃后的大香插遍龙身龙尾,并用丝带绑住香脚固定在竹枝上。

    待到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在家门口提前摆放好各种物品,迎接草龙串村游巷来庆贺。龙珠上下翻滚,草龙也舞动起来。龙身上的香火星光闪闪,烟雾缭绕,栩栩如生……龙在每户门前叩拜三下,然后鸣响鞭炮,龙的眼睛发射出强烈光束、灯火通明,寓意驱邪出外、引福归堂。

    舞龙完毕后,将龙放置到进村前的路口“焚烧”,寓意龙腾飞上天。随后,在村门楼前设宴,全体村民在节日欢乐声中共享美酒佳肴,场面非常热闹。世代传承的西村村舞草龙活动既能加强海内外乡亲的联络沟通,增强村民凝聚力,也是西村村世代传承的一项弥足珍贵的民间习俗活动。

    学者声音

    江门市旅游发展促进会负责人何岩: 争取建成书香楼或励志楼

    西村村要进一步发展,就要以当前乡村文化大发展为契机,擦亮“博士村”文化名片。

    一方面,西村村可以打造乡村主题文化广场,植入西村村文明乡风和良好学风,争取建成书香楼或励志楼,把每位不同时期不同年代学业有成的学子的成长故事与奋斗史通过相关图文介绍呈现出来,尤其是在业界所取得的成就,让人们进一步了解每个学子每个家庭的教育背景,把良好的家风学风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激励人们奋发有为,重视教育,重视科学,为建设富强祖国贡献力量。

    另一方面,以西村村故事为题材,力争编撰出版一本书,或发行一部电影、一首歌,进一步传播和扩大西村村知名度和美誉度,让西村村走出江门,走向全国。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