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闪亮的名字——2022年度教师节特别报21/2022-09-10/A06/73681662750825949.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坚守·传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2022 年 9 月 1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守·传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之家:庆团圆就是“别样教育研讨会”
周华章与女儿、妻子(从右往左)。
谢国刚、丁玉华夫妻双双成为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教育是周嘉敏一家聚会的主话题。
梁晓晖和妻子。

    教育是一种坚守、一种传承。不仅是坚守三尺讲台,更是坚守一种情怀;不仅是传承一种职业,更是传承一种家风。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歌曲中所描绘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我市不少教师之家。这些教师之家,几代薪火相传,扎根讲台数十载,缔造了一段又一段佳话。如今,他们的教育故事仍在延续,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育领域闪耀着人文之光。

    今天,对老师们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天。今年,这个日子尤其特殊——教师节与中秋节在本世纪首次“撞个满怀”,而且是在抗击疫情的当下。

    “双节”齐至,疫情未退,这对教师之家的老师们来说,与以往的每个节日都不一样,都值得铭记。

    在这样一个日子,教育之家的老师们会怎样度过?他们,有着怎样的思念和情感、会如何抗疫情、庆团圆?本报记者走进四个教师之家,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统筹/娄丹 文/图 娄丹 张翠玲 潘诗欣 胡涛 易航(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诲如春风 家风即教风

    “教师世家” 涌现26位教师

    4名省特级教师,7名省级以上名师(优秀教师),13名县(市、区)级以上名教师、学科带头人,5人曾任或正担任正、副校长,这是江门教育界有名的“教师世家”——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音乐教研员谢国刚和市教研院数学教研员丁玉华夫妻的教师家族。

    教诲如春风,家风即教风,一脉相承。谢国刚表示,一个以教师作为职业居多的家族,不断历练、提升、完善自我专业素养已成为家族的家风,同时也是家族的老师们投身工作中所折射的优良教风。

    “教师世家”的别样教研会

    “经常会有朋友调侃,说我们家族可以开一所学校了。”每每提到自己的教师家族,谢国刚都会“搬”出这句话来。事实确实如此,在谢国刚和丁玉华的双方家族中,有26位教师,仅在江门工作的就有15位,分别是他们的长辈叔叔、婶婶,同辈的堂嫂、弟媳、表弟夫妻以及晚辈的外甥女夫妻等,任教学科涉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生物,任教学段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谢国刚的侄子今年正在念大一,报读的是师范专业,家族中又一名未来的教师正在拔节成长。

    往年中秋节、教师节,整个家族都会来谢国刚家聚会。因为教育已经融入到家族的一点一滴,所以每次家族聚会就是一次教育的交流。丁玉华的叔叔是资深特级教师,婶婶是拥有十几年教研员资历的“金牌导师”。最初的聚会,主要聆听长辈的教导和引领。后来,谢国刚、丁玉华相继成长为特级教师,家族聚会逐渐成了以夫妻俩为纽带的“别样教学研讨会”。

    2012年-2022年这10年,是谢国刚夫妻的“专业发展高速期”,他们先后成长为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特级教师。2016年通过副高级评审,今年8月夫妻双双顺利通过广东省中小学正高教师职称评审。

    “双节”思乡思亲更念工作

    今年,教师节与中秋节齐至,一边是感恩,一边是思念。然而,眼下对他们来说却正是忙碌的时候。

    谢国刚的家乡是四川广元,丁玉华则是广西天等人。这个“双节”,两人不能回家团圆了。尽管“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想到江门教育更需要他们,身为教研员的他们更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

    这个“双节”,他们都要投入线上教学资源准备工作中。而家族中的所有教师成员,在节前纷纷投入线上课堂的工作之余,更积极投身到全市防疫志愿工作中,虽忙碌,却也充实、满足。

    “一路走来,我们都感到无比幸运和感恩。”谢国刚说。从把长辈当成榜样,到如今成为晚辈的榜样,谢国刚和丁玉华夫妻在家族中完成了一次角色的转换和蜕变。他们说,将会继续用心用情为江门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

    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周华章

    两代18人躬耕教坛

    丹桂飘香,栀橙稻黄,又一年教师节来临。这是属于每一位教师的节日,也是属于周华章及其家族的节日。

    今年是周华章从事教育事业的第32个年头,看着家里越来越多后辈步入教坛,他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目前,家里已有18位成员奋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教育岗位上,为我们深爱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周华章说,这个节日大家虽不能见面,但会互寄礼物表相思,期待疫情结束后大家相聚畅聊。

    两代18人投身教育事业

    “老师,祝您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声声祝福与感谢随秋风而来,近日,周华章一家三口收到来自往届学生、家长和同行的问候祝福共200多条。

    周华章是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他的妻子周望菊和女儿周珍伊同为教师,分别任教于怡福中学、紫茶小学。

    “这些年,在我们言传身教的影响下,表弟、表妹、外甥、外甥女、女儿等纷纷选择教育事业。”周华章介绍,家里首批从教的成员只有自己、妻子和堂哥3人。随着大家在教坛不断深耕,获得的认可越来越多。30余年来,家里两代共有18人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和广东等地,演绎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之家故事。

    “父亲常说‘条条路上都有蛇咬人’,鼓励我要迎难而上,不要因害怕而选择更容易的路。”从教近8年,周珍伊在周华章的鼓励下,成长为一位越来越受欢迎的老师。

    坚持在教坛播洒微小善意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不经意间播洒的小善意,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一生的改变。”作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周华章十分感慨。

    周珍伊与父亲有着相同的感受。“我在中学任教时,班里一个男孩性格腼腆,自信心不足,但他做事负责,我给他很多尝试机会,毕业时,他成功被保送至江门一中。”周珍伊说,当学生的妈妈对她说着孩子、家庭的变化并对她连声道谢时,她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信心大增。

    “他是一个非常热爱教育、十分勤奋的人,不管是做教研、指导老师,还是对亲友的孩子,都十分尽责。”在周望菊的眼里,丈夫将时间和心思倾注在深爱着的教育事业上。

    中秋月圆,疫情之下,周华章一家三口与亲友计划互寄礼物表达心意,“宅家”度过。“假期里将召开一次省名师工作室学员在线研修活动,好好为将在本月开展的讲座、学员跟岗活动作准备。”周华章说。而周望菊和周珍伊则打算在完成学校布置的防疫任务基础上,准备好下一周的教学任务。

    鹤山市古劳镇双桥小学教师周嘉敏

    祖孙三代坚守教坛育桃李

    为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近期,古劳镇双桥小学教师周嘉敏(现在沙坪六小交流学习)就地参加学校组织的疫情防控流调工作。今年教师节“撞”上中秋节,对身处“教师之家”的周嘉敏来说,显得有些特别。

    周嘉敏和丈夫黎澎涛都是教师,而黎澎涛的祖母黎引葵、父亲黎建荣、母亲黄少玲、大姨黄惠玲、表姐黄颖怡也都是人民教师,祖孙三代人坚守教坛育桃李。

    “家庭让我更坚定从教之路”

    一个家庭,祖孙三代相继在教师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其中,周嘉敏的丈夫黎澎涛是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年轻教师;黎澎涛的祖母黎引葵早在1959年就受聘于鹤山市古劳镇新梧小学;公公黎建荣从1985年起在古劳镇乡村学校担任语文和书法教师;婆婆黄少玲从1989年起便扎根古劳镇乡村学校;大姨黄惠玲于1981年起从事乡村教育事业。黎建荣、黄少玲、黄惠玲都获得了“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的荣誉证书。

    “当老师是我从小的梦想,丈夫和公公婆婆的鼓励与支持,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更坚定了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周嘉敏说。201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她来到古劳镇双桥小学担任老师,负责数学教学工作,从此开启从教生涯。在这里,她遇到了丈夫黎澎涛。

    谈起三代人的从教之路,一家人的眼中闪着光。“家人都是从事教师行业的,许多事情都会心心相印。我和老公作为年轻教师,经常要参加教学比武。爸妈经常跟我们分享经验,陪伴我们在家进行排练,提出了很多意见和指导。”周嘉敏说。

    “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如今,一家人聚在一起,常会探讨一些教育话题。“我提醒孩子们最多的就是,作为教师,把心放在工作中非常重要,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抱有爱心。”黎建荣说。

    在周嘉敏和丈夫眼中,父母常常用行为默默引导、教育着他们。记得有一天深夜,她看到家婆还在伏案工作,走近一看,原来家婆正在剪纸,制作各种各样的卡通图案,为第二天的课堂做准备。“妈妈非常善于学习,原来她都是剪一些动物图案。现在的孩子们喜欢小猪佩奇、温莎公主,她便到网上学习。”周嘉敏说,“长辈们用心教书育人、真心热爱学生的行为,深深激励着我。”

    回望从教岁月,周嘉敏的家人们都觉得做老师是一件特别幸福和满足的事。说起中秋节和教师节的愿望,周嘉敏说:“希望自己能精进业务,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立己达人,不辜负长辈们的期许。”

    开平市水口镇第三小学教师梁晓晖

    育人情怀薪火相传

    三尺讲台三代人,是梁晓晖家庭的真实写照。昨日,记者来到开平市水口镇第三小学时,由于疫情原因,梁晓晖正在给孩子们上网课。临近教师节,桌上还摆放着节日的鲜花,代表着节日的祝福。

    一家三代5人是教师

    说起自己的家族,梁晓晖感触颇多。“我爷爷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校长,奶奶是这个学校的职工,我的父母也都是教育工作者。”梁晓晖介绍,自己和妻子都是教师,也算是“教师之家”。

    梁晓晖的爷爷梁伙炎是开平龙胜初中校长,从广东长沙师范学校毕业的梁伙炎回到家乡龙胜任教,此后的30余年一直坚守三尺讲台。在梁伙炎的影响下,父亲梁仲贤、母亲梁仙娟也在教育岗位上一直坚守着。

    梁晓晖上小学时,学校还没有电脑等智能设备,试卷以及作业都需要老师自己绘制并复印。“经常看到母亲为了教学忙到深夜,但是她没有一句怨言。”梁晓晖说,母亲为了做好家访工作,总在晚上7点后踩着单车去学生家里。“那时候没有水泥路,也没有灯,骑自行车其实非常危险,但母亲还是坚持晚上家访。”梁晓晖回忆,母亲每次带上自己的小本本,认真记录学生们的家庭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小时候不理解,长大后成为像妈妈一样的人后,梁晓晖才开始明白妈妈的心思,这是身为教师这个神圣职业的职责和使命。

    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

    如今,家族里爷爷、奶奶和母亲均已相继退休,“教师之家”的接力棒传到了梁晓晖的手中。“他们都担任过我的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身影以及对孩子们无私的爱让我印象深刻。”梁晓晖说。

    2018年,从广东财经大学艺术系毕业的梁晓晖毅然回到家乡,到开平市水口镇第三小学执教。虽然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教育手段大不一样了,但有一样东西在他们家庭一直传承着,那便是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我觉得当老师要有情怀,我真的会因为学生一举一动牵扯心绪,替他欢喜替他愁。”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后,梁晓晖一直都以母亲为榜样,接力传承教书育人薪火。

    工作才满5年,梁晓晖在个人专业成长方面就有了丰硕的成果——获评水口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兵、水口镇优秀教师;执教课例获评区级优秀课例;指导学生参赛多次获奖……一路行走,一路收获,也更坚定了他对教育的热爱。

    “现在,国家很重视教育,我们对教育事业也充满信心。”梁晓晖说,“把学生教好,是爷孙三代人共同的愿望。爷爷把教鞭传给了爸妈,他们又传给了我,我也会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沿着祖辈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Copyright©2003-2006 jmnews.com.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江门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0750-3502626
粤ICP备0507909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439